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04:22
本文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防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 城市新兴人口 生存现状 侦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力、经济资源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农民进入城市落户,取得城镇居民户口并纳入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户籍改革。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重点实验区,推出了两年内300万、十年内1000万的区县农民进城落户方案。这次户籍改革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力度方针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均达到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户籍改革的最高峰。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员的进城落户,城市的人口数量和规模每年都保持着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笔者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将这部分人群定义为城市新兴人口,他们的群体相对固定:包括了进城农民及家属、原先的城市务工群体和流动人员等。这部分人群进入城市后自身会面临生存的现实问题和融合障碍,会对城市社会产生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压力的实际影响和排斥效应,滋生各种社会矛盾和犯罪现象的产生。笔者从犯罪学和侦查学的角度入手,对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侦查和防范对策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新兴人口的现状进行分类解读。首先系统介绍了我国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分析城市新兴人口的生存现状,包括工作和收入状况、物质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最后系统分析城市新兴人口进城落户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融合障碍,分析产生不稳定因素和犯罪现象的源头所在。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了城市新兴人口的犯罪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犯罪率和犯罪人数的居高不下;二是犯罪主体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且低龄化趋势明显;三是犯罪类型以侵财型为主,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是团伙性趋势增强、血缘、地缘关系明显;五是暴力化倾向和惯犯、累犯发展趋势明显;六是犯罪手法越发科技、智能化,反侦查能力加强。从微观上把握目前我国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现状。 第三部分从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角度入手,对城市新兴人口的犯罪原因进行分析。社会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配方式的缺陷导致的生存困境、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失调以及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的保障体系和维权制度的缺陷;个体原因包括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失衡和城市匿名效应以及城市新兴人口自发形成的“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上述两方面分析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滋生土壤。 第四部分主要对城市新兴人口犯罪进行侦防对策研究,首先从侦查角度入手,通过侦查策略的设计和运用,来实现有效防范、控制和打击犯罪的目的。其次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层面和社会治安、犯罪防控的角度入手,通过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创建犯罪预防的新机制,综合有效防控城市新兴人口犯罪。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 城市新兴人口 生存现状 侦防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2;D917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城市新兴人口现状12-21
- (一)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情况12-15
- 1.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现状12-14
- 2. 全国统筹城乡改革重点实验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分析14-15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的生存现状15-18
- 1. 工作和收入状况15-16
- 2. 物质生活状况16-17
- 3. 家庭状况17-18
- (三) 城市新兴人口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矛盾18-21
- 1. 城市新兴人口集中后面临着城市的环境适应和融合障碍18-19
- 2. 城市资源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新兴人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19-20
- 3. 城乡文化分歧和冲突引发的障碍会加剧社会矛盾20-21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的犯罪特点和发展趋势21-28
- (一) 犯罪率和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预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21-22
- (二) 犯罪主体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且低龄化趋势明显22-23
- (三) 犯罪类型以侵财型为主,呈多样化发展趋势23-25
- (四) 犯罪团伙性趋势明显,地缘、亲缘关系密切25-26
- (五) 犯罪暴力化倾向加重,累犯和惯犯比例上升26-27
- (六) 犯罪向智能化、科技化发展,时间、空间选择带有目的性27-28
- 三、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原因剖析28-35
- (一)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社会原因28-32
- 1. 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配方式的缺陷导致的生存困境易诱发犯罪28-29
- 2. 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失调和保障体系的缺陷滋生犯罪29-31
- 3.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下的维权制度导致出现自救式犯罪31-32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个体原因32-35
- 1. 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失衡导致容易诱发犯罪32-34
- 2. 城市匿名效应和城市新兴人口自发形成的“亚文化”滋生犯罪34-35
- 四、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防对策35-46
- (一)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查对策35-40
- 1. 全面建立防范、控制和打击协同作战的机制,提高侦查破案的效率35-37
- 2. 转变侦查模式,加强阵地控制,提高打击犯罪的准确程度37-38
- 3. 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程序意识,提高侦查取证的效率和能力38-39
- 4. 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犯罪嫌疑人追逃工作新机制39-40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防范对策40-46
- 1. 完善社会保障、维权机制等各项社会制度,消除不利因素的制约40-41
- 2.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消除亚文化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41-43
- 3. 创新治安管理方式和情境预防新机制,构建安全社区43-44
- 4. 充分运用科技条件,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犯罪防控机制44-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的本质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刘保瑞;转型期我国城市的社会问题及控制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段峰;;城市化进程中犯罪总体趋势探讨[J];决策探索;2006年01期
4 张良基;北京公安机关在打防结合中的做法[J];北京警院学报;1997年05期
5 王毅杰,倪云鸽;成都市在城农民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年06期
7 金诚;伍星;;“侵财型”犯罪地图描绘及其研究[J];犯罪研究;2007年05期
8 蔡f ;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769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6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