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问题初探
本文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问题初探
【摘要】: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尤其是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而且犯罪恶性也在逐步加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境外化倾向日益凸显。女大学生犯罪是在其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的境外化倾向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结构变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时代特征,五项特征分别是:大学生犯罪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出现层次分化,犯罪的主体范围有明显扩大趋势,男女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高智能化;进而分析女大学生犯罪的区别性特征,包括犯罪非独立性、感染性、简单性、隐蔽性、相对稳定性、顽固性;然后分析女大学生犯罪的境外化倾向,表现为:成为境外人员的犯罪“工具”,利用境外资源犯罪,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涉外犯罪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二章分析了导致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消极面的负面影响;高校教育体系的缺失,家庭结构失调和家庭教育缺位影响心理发育,自身心理调试失灵和价值观导向错误,女大学生犯罪的性别原因,国内环境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趋势的影响。探讨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趋势,首要的就是分析女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文章第三章分析的女大学生犯罪心理主要有:爱慕虚荣、享乐愿望强烈;孤独冷漠、不理智的心理,包括不成熟、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和孤独冷漠的心理;攀比自卑,抑郁爆发的心理;敏感偏激、嫉妒失衡的心理;空虚无聊,追求刺激的心理;情绪狂躁,报复泄愤的变态心理。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危害,表现在:女大学生犯罪对自身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女大学生犯罪深层次危害,具体包括:对禁毒工作形成巨大挑战,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比男性和其他女性群体的境外犯罪更难以防范。文章在分析、遏制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同时,在第五章还提出针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应当建立有效的司法保护途径。一是对涉嫌犯罪女大学生的逮捕标准应灵活掌握,二是打击女大学生境外犯罪需要特定程序和制度,三是防范女大学生境外犯罪需要建立社会调查制度。文章最后分析了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趋势的控制与防范,包括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趋势的控制与防范的原则、具体对策,提出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联动的女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体系,探索如何引导女大学生自身教育和自我约束。
【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 境外化 心理分析 防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5
【目录】:
- 内容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3
- 第一章 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概述13-23
- 一、大学生犯罪的概况13
- 二、大学生犯罪的新特点13-16
- 三、女大学生犯罪的区别性特征16-19
- 四、女大学生犯罪的境外化19-23
- 第二章 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成因23-29
-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23
- 二、高校思想教育存在薄弱环节23-25
- 三、不良的家庭环境25-26
- 四、女大学生犯罪的自身心里原因26-27
- 五、女大学生犯罪的性别原因27
- 六、当今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影响27-29
- 第三章 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心理分析29-35
- 一、爱慕虚荣、享乐愿望强烈29
- 二、孤独冷漠、不理智的心理29-31
- 三、攀比自卑,抑郁爆发的心理31-32
- 四、敏感偏激、嫉妒失衡的心理32-33
- 五、空虚无聊,追求刺激的心理33-34
- 六、情绪狂躁,报复泄愤的变态心理34-35
- 第四章 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危害35-37
- 一、女大学生犯罪对自身的危害35
- 二、女大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35-36
- 三、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深层次危害36-37
- 第五章 针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应当建立有效的司法保护途径37-39
- 一、对涉嫌犯罪女大学生的逮捕标准应灵活掌握37-38
- 二、打击女大学生境外犯罪需要特定程序和制度38
- 三、防范女大学生犯罪需要建立社会调查制度38-39
- 第六章 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控制与防范39-46
- 一、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控制与防范的原则39-40
- 二、对女大学生犯罪境外化的控制与防范的具体对策40-43
- 三、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联动的女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体系43-44
- 四、如何引导女大学生自身教育和自我约束结论44-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给大学生犯罪开“药方”[J];法律与生活;2005年18期
2 张保来;;女大学生犯罪的经济诱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6年15期
3 海剑;破解女大学生犯罪之谜[J];法律与生活;2002年12期
4 本刊编辑部;;为了金钱,甘愿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记当前大学生拜金犯罪心理[J];校园心理;2007年08期
5 颜小冬;女大学生犯罪成因探讨[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李红梅;蒲丽霞;;当代女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探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04期
7 易帆;一个女大学生的计划死亡[J];现代妇女;1996年04期
8 沈小平;女大学生缘何自动退学[J];心理世界;1998年03期
9 王裕如;;如何面对大学生的“性问题”[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郑欣;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成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晓抒;;当下女大学生犯罪问题浅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立波;;改革开放与中国在校女大学生比例的高升[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肖汉仕;李美英;;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彩莲;;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发展的若干思考[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笑燃;诺敏;;女大学生自卑人格的成因及调适[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黄凤玲;颜娉;;湖南科技大学女大学生性知识的调查与分析[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霍明琨;;试析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钱焕琦;;试论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徐若西;陆大江;;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杨景;吴继霞;;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啸;女大学生“急嫁族”在想什么?[N];中国商报;2004年
2 王澜;就业难引发韩国女大学生结婚热潮[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记者 杨莉;我市成立女大学生“村官”联谊会[N];孝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宝杰;女大学生要尽量将就业前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记者 杨克民;永济一女大学生靠打工苦撑“塌下的天”[N];运城日报;2007年
6 顾挺 本报记者 张晓芽;浙江创建女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实践基地[N];中国妇女报;2009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徐阳;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N];吉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周庄;释放压力 健康工作[N];徐州日报;2010年
9 王霞 记者 吴利红;从我省发展大势中寻求契机[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彭教学 李晓娜;走近“傍大款”的女大学生[N];西部法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赵鸿;关于日语女性用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霞;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汉镜;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运动干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惠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女大学生创造力培养[D];中南大学;2010年
2 阳维丽;家庭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淑晶;女大学生择业观念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阿里努尔·阿布都热合曼;新疆维吾尔族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1年
5 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俊英;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分析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晓默;当代女大学生情感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贺金莲;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欧阳江琼;湖南省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4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8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