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的重新鉴定
本文关键词:论刑事诉讼中的重新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重新鉴定 重复鉴定 立法缺陷 完善措施 鉴定结论 刑事诉讼法 司法鉴定人 诉讼当事人 鉴定机构 鉴定程序
【摘要】:重新鉴定是鉴定救济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在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综观我国刑事诉讼相关法律,有关重新鉴定的规定甚少,可操作性不强,甚至存在众多缺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重新鉴定程序的启动频率较高,造成了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了司法的尊严。鉴于此,有必要找出刑事诉讼法律对重新鉴定问题规定存在的缺陷,并针对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我国重新鉴定制度。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重新鉴定 重复鉴定 立法缺陷 完善措施 鉴定结论 刑事诉讼法 司法鉴定人 诉讼当事人 鉴定机构 鉴定程序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在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重新鉴定的启动频率较高,在某种程度上更正了错误的鉴定结论,尊重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但是,重新鉴定启动过于频繁,“多头鉴定”、“重复鉴定”出现了泛滥的现象,大大增加了诉讼成本,造成了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客观上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玮,张韬;试论民事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赵新杰;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法律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常廷彬;;试论消费者纠纷的解决方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王国安;对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比较法研究;2002年01期
6 陈小文;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7 胡永庆;证券欺诈民事赔偿案件中集团诉讼模式之构建[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8 谢运策;陪审制度的基础性价值论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史立梅;论司法改革的合法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郭亚红;董四化;;自认中的意思表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玉萍;;民事管辖权异议实体审查之分析[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张桂香;郭唐军;;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浅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荣;论法官职业伦理[D];吉林大学;2007年
2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蔡文斌;行政诉讼先行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文建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凤英;公诉案件被害人诉求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2 桂勇;司法鉴定人选任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张烨;关于拖延仲裁程序的法律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4 伍贤华;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5 马青波;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分析[D];湘潭大学;2001年
6 刘云;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D];湘潭大学;2001年
7 洪更强;论替代性的纠纷解决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胡秋明;论审前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刘建文;发回重审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马成波;试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宪丹;鉴定权是公民诉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兼析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肯;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04期
2 高捷;司法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J];法学;1982年11期
3 汪纲翔;;刑事鉴定中的几个问题[J];政治与法律;1984年06期
4 金光正;必须加强司法鉴定工作[J];政法论坛;1985年04期
5 麻永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讨论——附7例尸检报告[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6 胡建森;;试论律师应从侦查阶段进入辩护[J];法学杂志;1986年02期
7 许务民;从先判后审看无罪推定的可取性[J];法学;1987年01期
8 闵熙;;精神创伤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关系(附一例报告)[J];法医学杂志;1987年03期
9 孔春晓;;刑事痕迹鉴定的法律性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10 李保前;一份档案解决了大问题[J];四川档案;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华象;翁国华;;一例颇有争议的胸腹部流弹伤报告[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侯华象;;一例颇有争议的胸腹部流弹伤报告[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3 潘永久;;123例损伤程度重新鉴定情况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4 岳建安;;谈当前法医在办案程序上的几点看法[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徐惠新;;非特异性酶凝集素影响配血与定型2例报告[A];中国输血1999年年会暨纪念ABO血型发现100周年学术交流论文专辑[C];1999年
6 谢玉金;;头部两次外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2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莫耀南;李凡;赵贵森;孟晓峰;周像峰;;无电流斑的电击死3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裴小梅;;人身伤害医学鉴定的根本出路[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亚峰;;论活体损伤鉴定中影响损伤程度评定的伤外因素[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王艳;;眼外伤重新鉴定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新;司法鉴定体制应予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0年
2 李劲军;法医鉴定体制亟需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0年
3 汪跃;也谈法医鉴定改革[N];检察日报;2001年
4 楚萱;与“权利”如何共舞[N];经济日报;2001年
5 王立新;司法鉴定制度应予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张燕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关注司法鉴定[N];人民日报;2003年
8 通讯员 陈群 记者 谢国仪;案件听证邀请专家“会诊”[N];浙江日报;2003年
9 周雪梅;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弊端[N];法治快报;2004年
10 陈鲁南;当事人不服可申请重新认定[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革新;构建中国的司法鉴定体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章礼明;论刑事鉴定权配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孙伟;液质联用蛋白质组学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正常人尿蛋白质组鉴定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明;我国刑事鉴定启动制度改革与完善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梁剑;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安义红;论刑事鉴定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周晶;我国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丁震;合肥市产OXA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晟;试论司法鉴定地方性法规的制定[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宋志学;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建构[D];清华大学;2005年
9 孙加焱;甘蓝型油菜理化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强梅梅;民事司法鉴定程序之完善与鉴定结论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5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8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