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及其政府应对

发布时间:2017-09-07 05:52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及其政府应对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引发机制 政府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第四个空间。网络的出现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对接,改变了人类以往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一方面,网络打破了现实社会对时空的限制,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参与到与其他网民的互动中去;另一方面,网络自身又缺乏规制,参与其中的网民自律性也不强,极易受到特殊利益群体的诱导而做出网络暴力行为造成网络秩序失控的现象发生。网络秩序失常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成为目前较为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价值、方法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然后通过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热点事件的整合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几种类型。在类型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并对该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特征分析以进一步的了解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第三部分主要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研究。本文首先甄选出近几年发生的该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经典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详细解读。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所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部分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最后,综合上述特点、规律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引发机制 政府应对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D6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9-10
  • 一、选题背景9
  • 二、研究价值9-10
  • 第二节 当前研究现状10-12
  • 一、国外研究综述10-11
  • 二、国内研究综述11-12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12-14
  • 一、研究方法12-13
  • 二、基本框架13-14
  •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14-32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析14-18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14-15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的对比分析15-18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析18-25
  • 一、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汇总18-20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析20-25
  • 三、本课题研究范畴25
  •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25-32
  • 一、事件主体特征分析25-29
  • 二、事件过程特征分析29-30
  • 三、事件影响特征分析30-32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研究32-47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32-36
  • 一、社会矛盾处于爆发边缘32-33
  • 二、政府网络规制缺失33
  • 三、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33-34
  • 四、信息不对称34-35
  • 五、网民群体缺乏自律能力35-36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分析36-47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36-43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发机制43-47
  •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及对政府的挑战47-52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47-50
  • 一、激化社会矛盾—提供正义平台47-48
  • 二、阻碍政府管理—推动良法良策48-49
  • 三、无序的网络民意—重要的民主资源49-50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战50-52
  • 一、挑战政府网络监控能力50
  • 二、挑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50-51
  • 三、挑战政府公信力51-52
  •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52-61
  • 第一节 源头控制52-57
  • 一、健全网络规制52-54
  • 二、疏浚诉求渠道54-57
  • 第二节 过程控制57-60
  • 一、建立应急机制57-58
  • 二、实现信息对称58
  • 三、确立维权模式58-59
  • 四、设立公关部门59-60
  • 第三节 后续控制60-61
  • 一、持续回应公众质询60
  • 二、建立应对办法库60-61
  • 结论与思考61-63
  • 一、结论61-62
  • 二、思考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久华;;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原因及其防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孙静;;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点与疏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5 师曾志;;沟通与对话:公民社会与媒体公共空间——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J];国际新闻界;2009年12期

6 陈麟;林群珠;;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控制策略[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侯文昌;;27天:“微笑表哥”落马舆情还原[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2年10期

8 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刘春湘;姜耀辉;;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话语误区与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黎明;;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畅;应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李菲菲;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突发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海涛;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余国彤;网络传播中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德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娟;互联网时代的轻社会运动[D];南京大学;2012年

8 余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7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07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