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研究
【摘要】: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产生于2O世纪初的美国,而我国于2002年开始才有这一提法,并经过调研后于2003年7月始在我国逐步试点铺开。矫正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重塑社会化品格,并能够减少监禁刑的负面影响,缓解日趋紧张的监狱行刑压力,提高刑事司法矫正的效率和效果,这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符合国际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 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排头兵,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东莞市在机构设置、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教育改造方法以及成效评估等工作上均有东莞特色的经验做法。建立矫正安帮科室、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司法社工参与矫正对象教育改造工作,这在东莞市的社会管理中是一个大创新,大改革。社区矫正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东莞乃至全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因此东莞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以东莞市为样本,运用笔者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经历和经验以及收集的大量数据、文书、访谈为素材,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的视角侧重对社区矫正实务中的教育改造工作进行研究。摸清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经验,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供东莞乃至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矫正 社会工作 实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31
-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13-15
- 1.1.1 选题背景13-14
- 1.1.2 选题意义14-15
- 1.1.3 选题目的15
- 1.2 文献综述15-26
- 1.2.1 文献数目与研究方向15-17
- 1.2.2 文献的理论依据17-20
- 1.2.3 文献的主要观点归纳20-26
- 1.2.4 研究评析26
- 1.3 研究方法26-27
- 1.3.1 文献分析法26-27
- 1.3.2 实证分析法27
- 1.3.3 定性分析法27
- 1.4 研究领域的界定27-31
- 1.4.1 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27-28
- 1.4.2 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联系28-29
- 1.4.3 社区矫正工作理念29-31
- 第2章 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与问题31-49
- 2.1 东莞市自然及社会状况简介31
- 2.2 东莞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概况31-37
- 2.2.1 社区矫正规模——非监禁刑的适用率低31-33
- 2.2.2 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政府起主导作用33-34
- 2.2.3 社区矫正的队伍构建——引入了多元主体34-35
- 2.2.4 社区矫正的开展形式——政府购买司法社工工作服务35-36
- 2.2.5 社区矫正的教育方法——分级管理和个性化矫正方案36
- 2.2.6 社区矫正的成效评估——主要以重新犯罪率来评价36-37
- 2.3 东莞市社区矫正实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7-49
- 2.3.1 存在重刑罚轻帮扶的理念37
- 2.3.2 行政色彩浓重及社区建设滞后37-39
- 2.3.3 社区矫正队伍专业能力不足39-41
- 2.3.4 缺乏矫正工作专业的民间组织和公益项目41-42
- 2.3.5 社区矫正教育方法受到政策制约42-45
- 2.3.6 社区矫正工作成效评估标准单一45-49
- 第3章 完善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49-69
- 3.1 以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矫正氛围49-50
- 3.2 加强社区建设和资源整合50-51
- 3.3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的组建和培训51-55
- 3.3.1 考虑设定准入条件51-53
- 3.3.2 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53
- 3.3.3 引导志愿者广泛参与53-54
- 3.3.4 注重社区矫正对象亲属的作用54-55
- 3.4 建设专业组织机构和探索项目化运作55-58
- 3.4.1 社区矫正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运作55-56
- 3.4.2 探索社区矫正项目化运作56-57
- 3.4.3 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57-58
- 3.5 创新和探索社区矫正教育改造方式58-65
- 3.5.1 引入社区服务令制度59-60
- 3.5.2 加强心理矫正和生活辅导60-62
- 3.5.3 制定特殊人群矫正方法指引62-63
- 3.5.4 建议成立“中途之家”63-65
- 3.6 完善评估机制65-69
- 3.6.1 制定社区矫正工作评估细则66
- 3.6.2 将调查评估率和调查评估质量纳入考评标准66-67
- 3.6.3 将就业率纳入考评标准67-69
- 第4章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6
- 附录76-78
- 作者简介78-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乐;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张丽芬;廖文;张青松;;论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3 费梅苹;社区矫正中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经验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和华;;关于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官制度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J];中国检察官;2012年03期
6 于慧荣;;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张静;;积极探索 广泛论证 努力兴建中国大陆第一个中途之家[J];人民调解;2008年09期
8 姬莉平;;社区矫正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5期
9 刘芳;;美国青少年社区矫治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07期
10 张昱;论复合型社区矫正制度[J];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方慧;瑞安市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旭;论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许芸;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曼;矫正社会工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影;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31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3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