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MEP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7:40
本文关键词:TMS-MEP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有关SCI相关的神经科学的临床、康复、基础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运动功能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同脊髓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评价以往多采用体格检查,但其主观倾向较强。随着科技的发展,诱发电位作为客观性和敏感性更好的检测方法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其中以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应用为多。但SEP仅能检测感觉功能,有其局限性。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系用磁刺激脑运动区或其传出通路,在刺激点下方的传出路径及效应器肌肉记录到的电反应,不但可以直接反映下行传导束的功能状态,而且比以往通过体感诱发电位来反映运动功能状态更加直接、敏感,同时具有无损伤、穿透力强、稳定可靠等优点,可作为一种客观检测神经运动传导功能的方法。由于TMS-MEP以上特点,其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评价与监测。但是脊髓损伤后TMS-MEP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特点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病理形态学、MEP波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特点,以期了解TMS-MEP在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法医鉴定中客观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病理形态学、MEP波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功能之间的变化特点,以期了解TMS-MEP在判断脊髓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状态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50只,重量250~300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其中1只用于病理观察)、假手术组(9只)、损伤组(31只,其中1只用于病理观察)。其中损伤组参照文献方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每天分别行脊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及在70%刺激强度下记录腓肠肌的TMS-MEP。在第4周根据BBB评分结果把损伤组分为A组(8只,BBB评分≥14)、B组(10只,BBB评分≥7且14)、C组(12只,BBB评分7),除正常组中的一只与损伤组中的一只在损伤当时处死取材,用于观察SCI病理改变外,其余大鼠均于术后4周处死取材,进行病理检查。在术后4周,将左下肢腓肠肌的TMS-MEP结果与运动功能BBB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探讨脊髓损伤后TMS-MEP与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1)大鼠SCI后运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伤后第1天评分明显下降,损伤程度越重,BBB运动评分也越低,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BB运动评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同损伤程度BBB评分提高程度不同,A组明显提高,B组提高一般,C组提高最少。(2)病理学观察发现伤后即有组织出血水肿,伤后4周损伤各组均有软化灶形成,损伤越重,软化灶面积越大。(3)伤后4周不同损伤组的腓肠肌MEP也表现不同,C组较难引出MEP波形,B组引出形态较差的波形且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A组引出的波形形态尚好,潜伏期稍延长、波幅较正常降低。(4)除C组早期不能引出任何MEP波形外,A组和B组诱发出来的波幅与BBB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5)除C组早期不能引出任何MEP波形外,A组和B组诱发出来的波幅同伤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A组和B组的潜伏期同伤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大鼠SCI可以造成运动功能明显变化,损伤越重,预后越差,BBB评分也越低。大鼠SCI同样可使其MEP发生明显改变,当BBB评分7时腓肠肌MEP较难诱发出来,造成MEP波形消失。当BBB评分≥7且14时,腓肠肌MEP可以诱发出较差的波形,重复性欠佳,潜伏期明显延长。当BBB评分≥14时,可以诱发出重复性及形态较好的MEP波形。故根据腓肠肌MEP的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区别脊髓损伤程度及评价运动功能状态。 大鼠腓肠肌MEP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区别脊髓损伤程度及评价运动功能状态。是监测脊髓损伤程度一个客观和敏感的电生理指标,本实验为以后研究法医学鉴定客观评价脊髓损伤及运动功能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临床法医学 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1
- 对象与方法11-13
- 实验结果13-19
- 讨论19-25
- 小结25-27
- 参与文献27-31
- 附照及说明31-38
- 综述38-46
- 参考文献44-46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文章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少汀;脊髓损伤治疗进展[J];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2000年01期
2 朱广友,沈彦;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3 郑菊阳;张朔;樊东升;张俊;徐迎胜;康德tD;;运动诱发电位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诊断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6期
4 魏立平,董佑忠,张文渊,桂湘芗,吕如锋,刘芳;脑卒中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5 王晓明,龙存国,吴碧华,张国元,李秋茹,赵小琼,郑霞清;经颅磁刺激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6 邵雪梅生 ,张茂先;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电生理检查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贾福军,徐广明,张洪,张本,杨德森;唐山地震21年后截瘫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0期
8 刘英;杨友松;胥勋成;李素荣;邹艺;;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9 余科炜,李家顺,贾连顺,包聚良,袁文,叶挺军,崔毅;大鼠分级脊髓损伤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7期
10 贾宁阳;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与磁共振成像演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832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3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