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控制——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为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转型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控制——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为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点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犯罪 社会管理 青少年控制 社会控制
【摘要】:中央综治委推行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体现了青少年社会管理思维的进一步转化,也是试图通过完善重点青少年管理机制、实现对底层群体有效社会管理技巧的展现。但是,这样的控制技巧,也存在标签化、干扰重点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生活,甚至侵害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等风险。重点青少年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的方向应是将以"单位"为载体、强制力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传统模式向以社区为载体、福利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模式转变,尊重青少年的自理性,综合运用情感、成本、精力、道德等多种手段促使重点青少年"融入"社会而非使其"突兀"于社会。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
【关键词】: 重点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犯罪 社会管理 青少年控制 社会控制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一、变迁中的青少年1979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等八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央58号文件),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犯罪问题的中央文件,也是第一份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的文件。这份文件高调而明确地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严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2 孙昌军,周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4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5 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鲍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7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8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9 赵承寿;论政治文明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龚德华;;加强青少年帮教的对策分析[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3 郭宝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韦小鸿;;刍议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郭馨;《现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沈鹏;证券监管的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琪;尴尬的生存[D];湘潭大学;2001年
2 马永翔;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D];湘潭大学;2001年
3 张清华;论物权的本质及其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郭颖悟;腐败的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5 江路佳;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D];厦门大学;2001年
6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臧明义;平等与效率的冲突及其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罗云瀚;为自由主义辩护[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琳;论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赖普清;机会扩展与内生自由[D];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姚建龙;赵琛与《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03期
4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5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辉;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几个问题[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2 陈剑旄;论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3 刘明华,张吉清;关于济南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陈健;浅析青少年犯罪模仿心理诱因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4年08期
5 金显跃;;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信息窗[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3期
7 王焕武;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8 丛文辉;;再谈“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答林惠辰同志[J];青年研究;1985年11期
9 闰忠军;曲秀锦;;不该凋零的花朵——青少年犯罪忧思录[J];青年思想家;1997年01期
10 刘福清;;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正杰;;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与防治对策[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邹晓抒;;当下女大学生犯罪问题浅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怀 刘妍 本报记者 李志民;龙山区检察院侦监科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N];辽源日报;2011年
2 李铁英;济南天桥检察院:堵疏结合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王琪琳 文鹏;留守青少年犯罪亟待关注[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记者 张立;青少年犯罪比重连续三年下降[N];检察日报;2010年
5 谭秋;“90后”犯罪的忧思[N];山西日报;2011年
6 胡玲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马玉龙 慈安胜;家庭学校社会共筑爱的港湾[N];云南日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日到桑榆霞满天[N];济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法制,向左还是向右?[N];黄石日报;2011年
10 宜法;为了孩子的明天[N];宜兴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白宇明;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思月;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吕建星;城市中心地区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曲;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预防[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 刘婧;浅析网络游戏沉迷或成瘾与青少年犯罪的联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6 韩良芝;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李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管向梅;中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黄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38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3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