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防治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心理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防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心理 发生机理 防治机制
【摘要】:新世纪以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幅全新的图景。不可避免的,网络群体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国重大恶性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中群体的情感释放、压力宣泄都达到了一种超出正常甚至极端的程度,网络群体心理对社会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形成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规模、扩散速度、破坏性和影响力在网络群体的推波助澜下,均超过以往,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群体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机理作用,并提出相关的群体性事件防治对策,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说,科学、理性、深入的从网络群体心理的角度来针对当下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对现实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为方便本文的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第一章为绪论,将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介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及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相关的内容、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及创新点与难点等;二、第二章将从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出发,,对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概念进行总体分析,而后指出群体性事件在网络时代的最新特征、发展新趋势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应对的新挑战等;三、第三章开始对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心理进行分析,包括网络群体的形成、定义和特征,以及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和成因;四、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本章拟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与网络群体息息相关,以网络群体的心理和行动时刻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走向为前提,结传播学理论、群体心理学理论和危机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深入分析这三个阶段中网络群体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和其间的作用机理,试图阐明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变的固有规律,为快速有效的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五、第五章是对策部分,首先从网络群体心理的角度出发,提出网络群体心理的释放与调节机制,包括:建立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合理引导群体心理、提高社会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接着,根据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提出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微观层面的技术操作,包括:分清性质区别对待偶发事件、还原事实真相防止谣言扩散、及时采取疏散措施聚集群众等;最后提出合理的宏观制度设计作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保障,包括: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着力调整社会结构、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等;六、在结语部分对以网络群体心理视角解读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所能产生的效用进行总结,认为对网络群体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是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心理 发生机理 防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2
- 第二节 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12-14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4-15
- 第四节 论文研究难点和创新15-16
- 第二章 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特征16-26
- 第一节 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新解16-20
- 第二节 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20-22
- 第三节 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新挑战22-26
- 第三章 网络群体心理分析26-37
- 第一节 网络中的群体26-31
- 第二节 网络群体心理的特征31-35
- 第三节 网络群体心理的成因35-37
- 第四章 网络群体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机理分析37-45
- 第一节 网络群体行为协同的心理基础37-40
- 第二节 网络群体心理与舆论引爆事件40-42
- 第三节 情绪化舆论累积导致事件升级42-45
- 第五章 基于网络群体心理的群体性事件防治对策分析45-54
- 第一节 网络群体心理的释放与调节45-47
- 第二节 预防群体性事件扩大的技术操作47-50
- 第三节 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制度设计50-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汝国;顾淑臻;;浅论“虎照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刘立红;;“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9年01期
3 王青松;;加强网络正面引导 构筑网上舆论强势[J];福州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4 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年05期
5 张金海;周丽玲;李博;;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年01期
6 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1998年Z1期
7 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8 邵培仁;传播模式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9 韦欣仪;;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与处置实践述评[J];理论与当代;2009年08期
10 张桂霞;;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徐文锦;技术时代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2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4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