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反社会事件的防治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5:11
本文关键词:恶性反社会事件的防治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恶性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人格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
【摘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产生,尤其是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恶性反社会事件,给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成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对恶性反社会事件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且与其他暴力事件进行区别比较。然后介绍了分析恶性反社会事件的理论基础,包括危机管理、公共治理、社会控制、心理学理论。接着用这些理论分析了袭击幼童事件、上海袭警事件和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这三起典型的恶性反社会事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恶性反社会事件发生的动因和诱因,动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和性格异常,诱因主要是个人对社会的不满以及社会制度的缺陷。随后,从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体系、管理组织、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针对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的现状及缺陷。最后,从恶性反社会事件预防中的应急管理、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公民参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提出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价值观体系下的防治对策,为各级政府有效处置此类事件提供借鉴。
【关键词】:恶性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人格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3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关于反社会行为人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研究10-11
- 1.2.2 恶性反社会事件防治对策的研究11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1-13
- 2 恶性反社会事件研究的理论基础13-20
- 2.1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相关概念界定13-14
- 2.1.1 反社会人格的内涵13
- 2.1.2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概念及特征13-14
- 2.1.3 恶性反社会事件与群体性事件及其他暴力事件的对比分析14
- 2.2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危机管理理论14-15
- 2.3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公共管理理论15-16
- 2.4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社会控制理论16-17
- 2.5 恶性反社会事件的人格心理学理论17-20
- 2.5.1 人格理论17-19
- 2.5.2 性格异常19-20
- 3 恶性反社会事件典型案例剖析20-25
- 3.1 袭击幼童事件20-21
- 3.2 上海袭警事件21-22
- 3.3 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22-25
- 4 恶性反社会事件演化的机理分析25-32
- 4.1 恶性反社会事件演化的动因25-28
- 4.2 恶性反社会事件演化的诱因28-32
- 5 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的现状及缺陷32-38
- 5.1 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体系的现状和缺陷32-35
- 5.1.1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意识淡薄和传统约束33-34
- 5.1.2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机制缺陷34-35
- 5.1.3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公共性功能弱化35
- 5.2 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组织的现状和缺陷35-36
- 5.2.1 缺乏长期应对战略和专门应急部门35-36
- 5.2.2 政府组织缺陷36
- 5.3 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制度的现状与缺陷36-38
- 5.3.1 恶性反社会事件战略管理体系缺乏37
- 5.3.2 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善37-38
- 6 我国恶性反社会事件防治的路径选择38-52
- 6.1 恶性反社会事件预防中应急管理的路径选择38-41
- 6.1.1 正确处理改革与群众利益的关系38-39
- 6.1.2 建立健全恶性反社会事件预防机制39-40
- 6.1.3 明确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制40
- 6.1.4 建立和健全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40-41
- 6.2 恶性反社会事件防治中管理体系建立的路径选择41-43
- 6.2.1 建立健全国家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的法律体系41
- 6.2.2 建立和完善政府恶性反社会事件管理的机构体系41
- 6.2.3 修正政府考核体系41-42
- 6.2.4 进行关于恶性反社会事件的信息披露机制改革42
- 6.2.5 完善社会救助机制42-43
- 6.3 恶性反社会事件防治中的公民参与的路径选择43-46
- 6.3.1 借鉴治理理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43-44
- 6.3.2 健全恶性反社会事件公民参与的法规体系44
- 6.3.3 畅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44-45
- 6.3.4 增强公民防治恶性反社会事件的自治能力45-46
- 6.3.5 完善政府官员关于公民参与的行政问责制46
- 6.4 人本价值观体系下的恶性反社会事件防治的路径选择46-52
- 6.4.1 应急快速反应策略47-48
- 6.4.2 针对恶性反社会事件的沟通策略48
- 6.4.3 公众恐惧管理策略48-49
- 6.4.4 应急救助网络构建策略49-50
- 6.4.5 针对恶性反社会事件的教育训练策略50-52
- 总结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反社会型人格的特点、成因与预防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杜宝贵;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4 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年03期
5 李俊;社会安全阀理论与信访制度[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江忠默;;论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处理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 茆正洪,谭钊安 ,曾彦英 ,张建平;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6期
8 王乐夫,李珍刚;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9 谢志强;;论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3期
10 史献芝;刘建明;李强彬;;社会泄愤事件与公民政治参与[J];理论探索;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元奇;中美俄民防体系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3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86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