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束X线荧光(μ-XRF)光谱仪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
发布时间:2017-09-23 12:00
本文关键词:微束X线荧光(μ-XRF)光谱仪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
更多相关文章: 法医病理学 微束X线荧光光谱仪 电击 皮肤金属化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建立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μ-probe X-ray fluorescence,μ-XRF)检测电流损伤皮肤金属化的方法,探讨甲醛固定液对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电流损伤皮肤金属化方法的影响,并最终建立人体皮肤电流损伤皮肤金属元素的X线荧光检测方法。 方法实验一、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黄铜电击组、紫铜电击组、铁电击组、铝合金电击组,每组8只。电极一极固定于左后腿中部,另一极固定于左前腿,建立电击模型。提取左后腿触电部位皮肤,以及对侧右后腿相应部位皮肤作为对照。应用μ-XRF光谱仪对电流损伤皮肤内金属元素进行测定。 实验二、沿电流斑皮肤边缘2cm提取电击死者皮肤样本。应用EAGLEⅢ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电流斑及旁2cm皮肤进行金属元素检测。最后对皮肤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根据是否有核延长及空泡形成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分为典型病理组织学改变及不典型病理组织学改变两种。 实验三、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黄铜电击组及铁电击组。电极一极固定于左后腿中部,另一极固定于左前腿,建立电击模型。提取左后腿触电部位皮肤,应用μ-XRF光谱仪对电流损伤皮肤内金属元素进行测定。检测后将其甲醛溶液中固定一周,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检测。待1周检测完毕后,再次将其放入甲醛溶液中固定六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结果实验一、正常对照组皮肤中检测出磷、氯、钾、钙元素成分;在电击组皮肤中,除正常皮肤检出的元素外,黄铜电击组检测出铜、锌元素,紫铜电击组检出铜元素,铁电击组检出铁元素,铝合金电击组检出铝元素。渗透到电流损伤皮肤内的金属元素呈不均匀分布。 实验二、收集人体电流损伤皮肤9例,装修工作中死亡3例,修理电器中触电死亡3例,另有3例案情不明。5例触电电压为220V,1例电压为380V,其余3例触电电压不详死后。组织取材时间在24h-72h之间,其中8人为上肢,1人为下肢。1-8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9号未见典型电流斑组织学改变特点。1号及9号在现场找到疑似触电电线。电流皮肤与对照皮肤相比较,电损皮肤内元素种类较对照皮肤内的金属元素种类多,这些增多的金属元素为电极转移元素。1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Al、Cu元素;其中1号可疑触电电线内元素为检测出Cu元素;2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Ti、Cr、Fe、Zn元素;3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Ti、Fe元素;4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Fe元素;5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Fe、Zn元素;6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Fe、Cu元素;7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Al、Ti元素;8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Al、Ti、Cu元素;9号电极转移金属元素为Cu元素,9号可疑触电电线内检测出Cu元素。 实验三、在甲醛溶液固定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均未检出铜、锌、铁、锰等金属元素成分;黄铜电击后皮肤中检测出铜、铁、锌元素,皮肤固定1周后仍可检测出铁、铜、锌元素,皮肤固定6个月后仍可检出锌元素;铁电极电击后皮肤中检测出铁元素,固定后仍可检测出铁元素。 结论μ-XRF光谱法检测皮肤金属化可作为诊断电流损伤的特征性指标,并可为触电材料的推断提供依据。甲醛溶液固定后1周和6个月后,电流损伤皮肤内的金属元素同样能被检测出来。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微束X线荧光光谱仪 电击 皮肤金属化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9.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实验一 应用μ-XRF光谱仪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11-21
- 1 材料和方法11-12
- 2 结果12-19
- 3 讨论19-21
- 实验二 μ-XRF光谱仪检测人体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21-34
- 1 材料和方法21
- 2 结果21-33
- 3 讨论33-34
- 实验三 甲醛固定μ-XRF检测皮肤金属化的影响34-39
- 1 材料与方法34-35
- 2 结果35-38
- 3 讨论38-39
- 总结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3
- 综述43-48
- 参考文献46-48
- 已发表论文48-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远;闫平;胡家伟;孟晓萍;;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鼠死后肝细胞核DNA降解[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申杰;汽车—行人碰撞事故再现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远;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鼠死后肝、脾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苏健柏;毒鼠强在中毒死亡犬体内死后再分布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曾晓锋;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骨折特点、致伤机制及其与交通方式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4 王繁泷;脑干损伤致快速死亡大鼠C-FOS、C-JUN基因的表达改变及神经细胞细胞色素C含量的变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郝禄贵;改良彗星试验检测兔死后肝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及其法医学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郑爱萍;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5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0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