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20:28
本文关键词: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在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不懈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化解了诸多矛盾,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同时,我国既定的利益格局被破坏,而新的利益分配体系还不健全,维护社会和谐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挑战,我国依旧处在不稳定的社会转型阶段。在社会利益格局破坏和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中,诸多涌现的非安定因素和社会矛盾仍然是必然产生发展的,这些矛盾和冲突变革了社会利益的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冲突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近年来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成为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一般呈现为:一是大多数冲突事件参与主体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是心中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而这种情绪没有宣泄的渠道和平台,因此通过参与其中来表达自身的对立情绪和利益诉求。二是冲突事件所针对的一般是政府机构或与政府部门存在密切联系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三是个体行为受群体行为影响,呈现为无主导、无策划的形态。四是是冲突事件发展演化过程中群体容易因非理性心理和谣言传播产生偏激行为。毋须讳言,无直接利益冲突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密切关注此类事件并凭借党在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积极预防和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频率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无直接利益冲突 群体性事件 利益诉求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2. 国内研究综述12-14
- (三)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14-16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6-17
-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概述17-22
-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17
- (二) 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17-19
- 1. 主体多元17-18
- 2. 泄愤心理18
- 3. 速度加快18
- 4. 规模扩大18-19
- 5. 处置较难19
- (三) 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利弊探讨19-22
- 1.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危害影响19-20
-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刺激功能20-22
-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分析22-28
- (一)“万州事件”案例导入22-24
- 1. 事件起因22
- 2. 冲突演化22-23
- 3. 冲突升级23-24
- 4. 事件平息24
- (二) “万州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剖析24-28
- 1. 冲突诱发的社会根源24-26
- 2. 冲突升级扩大的主要原因26-28
- 三.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成因探析28-36
- (一) 社会发展问题突出与民众不良情绪积累28-30
- 1. 社会发展下的新型阶层分层——金字塔型社会结构28
- 2. 社会发展问题累积下的基层认同——不信任的政治心理28-29
- 3. 社会贫富差距畸化下的不良心态——“仇官”、“仇富”情绪29-30
- (二) 政府社会治理效能不足30-33
- 1. 地方政府人文关怀缺失30-31
- 2. 地方政府权利缺乏有效监督31
- 3. 地方政府协调联动机制效率低下31-32
- 4. 地方政府处置方式欠妥32
- 5. 有效危机预警机制的缺失32-33
- (三) 公众群体心理异化33-34
- 1. 非理性心理33-34
- 2. 从众心理34
- (四) 媒体报道偏差与失真34-36
- 1. 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禁忌化34
- 2. 报道时间滞后34-35
- 3. 销量至上的失真报道35-36
-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36-42
- (一) 社会治理角度36-37
- 1. 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36
- 2. 建构社会保障安全网36-37
- 3. 平抑社会贫富畸形分化37
- (二) 政府角度37-39
- 1. 加强政府人文关怀,打造服务威信政府37
- 2. 强化政府权力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37-38
- 3. 建立有效联动机制,促进部门区域合作38
- 4. 调适政府处置方式,有效预防化解危机38-39
- 5.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危机发生39
- (三) 民众角度39-40
- 1. 化解仇富仇官情结39
- 2. 畅通群体泄愤出口39-40
- (四) 媒体角度40-42
- 1. 及时进行事件报道,确保公众信息知情40
- 2. 坚持客观公正立场,维护报道真实准确40-41
- 3. 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和平;曹汉林;;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策探究[J];创新;2009年01期
2 陈勇;王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09年03期
3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4 张玉磊;;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六大特征[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10期
5 李成实;;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基本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6 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及其管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祝江斌;王超;冯斌;;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薛澜;张杨;;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张惟英;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91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1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