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9:32

  本文关键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转型时期 仇恨犯罪 犯罪学视角


【摘要】:作为一种犯罪现象,“仇恨犯罪”并非一个新生事物或概念。纵向而言,其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的“复仇文化”;横向而言,英美法系的“Hate Crime”也在其刑事法律及犯罪学、刑法学研究中早已有之。近年来,国内较多地方一种仇恨情绪有所蔓延,这不仅带来了社会心态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刑事案件。因此,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对于仇恨犯罪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仇恨犯罪的研究甚少,对于仇恨情绪是如何生成的及其与犯罪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我国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如何?当前引起我国仇恨犯罪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来消弭这种现象?目前,这些问题还尚未得到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思考,而这些恰恰都是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仇恨犯罪的本体论、以美国为例的国外仇恨犯罪立法研究、我国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当前我国仇恨犯罪的深层原因分析及消弭仇恨犯罪的对策。 第一部分对仇恨犯罪的本体进行分析。包括仇恨的生成机制及其与犯罪的因果关系两大部分。对于仇恨情绪之生成,不同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生物学和情感现象学三个角度给予了不同解释;对于仇恨与犯罪的因果关系,笔者指出仇恨是引发犯罪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但最终是否引起犯罪行为的发生还需取决于仇恨的程度、外在的环境、行为人的性格与控制情绪的能力等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二部分以美国为例,对国外的仇恨犯罪立法研究予以介绍。对美国的仇恨犯罪之立法现状、制定原因及立法的纷争做出梳理,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其经验与教训有所借鉴。 第三部分对我国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进行研究和梳理。其一,由于我国仇恨犯罪与英美之“Hate Crime”在定义上略有区别,因此笔者针对我国的仇恨犯罪进行了试定义。其二,对我国仇恨犯罪的特点予以概览和归纳。其三,将我国仇恨犯罪的概念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避免混淆。其四,对当前我国仇恨情绪的表现和特征进行描述,以期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其五,对我国仇恨犯罪存在的类别分别进行了归类与阐述。 第四部分对当前我国仇恨犯罪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从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心理原因以及社会心态问题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在我国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引起仇恨犯罪发生的特定原因。 第五部分则根据原因提出消弭仇恨犯罪的对策。从他国经验及我国实际来看,刑事化的对策并非消除仇恨犯罪的良策,因此,笔者提出了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非刑事对策。主要包括健全完善分配制度对策、加强协调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合理化的制度对策、加强社会管理对策、建立心理引导对策以及推进文化建设对策。 总之,本文以我国的社会转型为大背景,对当前我国存在的仇恨犯罪现象进行剖析,以仇恨情绪的生成为出发点,在对国外仇恨犯罪立法有所介绍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仇恨犯罪的现状予以扫描,并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想。
【关键词】:转型时期 仇恨犯罪 犯罪学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导言12-13
  • 第一章 仇恨犯罪本体论13-17
  • 第一节 仇恨的生成机制13-16
  • 一、 心理学角度13-14
  • 二、 生物学角度14-15
  • 三、 情感现象学角度15-16
  • 第二节 仇恨与犯罪的因果关系16-17
  • 第二章 国外仇恨犯罪立法研究---以美国为例17-21
  • 第一节 美国仇恨犯罪之立法现状18-19
  • 第二节 美国制定反仇恨犯罪法的原因19
  • 第三节 美国反仇恨立法的纷争19-21
  • 第三章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仇恨犯罪21-34
  • 第一节 我国仇恨犯罪的试定义21-22
  • 第二节 我国仇恨犯罪的特点22-23
  • 第三节 仇恨犯罪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3-27
  • 一、 仇恨犯罪与“恐怖犯罪”的联系与区别23-25
  • 二、 仇恨犯罪与群体性事件联系与区别25-26
  • 三、 仇恨犯罪与报复社会型犯罪联系与区别26-27
  • 第四节 当前我国仇恨情绪的表现及特征27-29
  • 一、 仇恨情绪的表现27-29
  • 二、 仇恨情绪的特征29
  • 第五节 仇恨犯罪类析29-34
  • 一、 “仇恨心态”下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9-31
  • 二、 “仇恨心态”下的个体仇恨犯罪案件31
  • 三、 因仇富引发的仇恨犯罪31-32
  • 四、 因歧视、偏见等引发的仇恨犯罪32-34
  • 第四章 当前我国仇恨犯罪高发的深层原因分析34-46
  • 第一节 社会原因34-39
  • 一、 社会分层问题34-36
  • 二、 制度机制问题36-39
  • 第二节 文化原因39-41
  • 第三节 心理原因41-44
  • 一、 人格缺陷41-43
  • 二、 需求理论43-44
  • 第四节 社会心态问题44-46
  • 第五章 消弭仇恨犯罪的对策46-62
  • 第一节 非刑事化对策的提出46-49
  • 一、 以美国为鉴46-47
  • 二、 以俄罗斯为鉴47-49
  • 第二节 若干操作性的非刑事对策49-62
  • 一、 健全完善分配制度的对策49-54
  • 二、 合理协调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制度对策54-57
  • 三、 加强社会管理对策57-59
  • 四、 心理引导对策59-60
  • 五、 文化建设对策60-62
  • 余论62-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9-70
  • 后记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骅;;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述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定东;“破”与“立”: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程与现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3 唐朱昌;;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的悖论——来自俄罗斯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4 庄晓惠;;当代俄罗斯贫富分化的危机与超越[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5 覃敏健;;怨恨:转型国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J];东南学术;2009年06期

6 王瑞山;;“报复社会”型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研究——以2005年以来的22个案例为考察对象[J];法学杂志;2011年S1期

7 王文华;;群体性暴力事件与仇恨犯罪: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回应[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王文华;;“仇恨犯罪”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1年04期

9 顾为平;;美国仇恨犯罪论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强,洪大用,宋时歌;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J];科技导报;199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燕;报复社会型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唐菀泽;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法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19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19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