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现场 血迹形态 现场勘查 血迹分析 现场重建
【摘要】:血迹是犯罪现场上常见的痕迹种类之一,尤其在命案现场,它能客观地反映案件发生的过程,可靠的记录犯罪行为。现场勘查工作中能否有效地分析利用现场血迹,最大限度地发挥血迹形态在现场分析中作用,直接影响着案件的侦破和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现场勘查实践表明,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犯罪现场血迹中所包含的犯罪信息,可以对现场分析起到重要作用,其很可能成为案件侦破的突破口,所以本文也是围绕如何科学完整地解读犯罪现场血迹形态所蕴含的犯罪信息这一主题展开的。论文始终以血迹形态分析为主线贯穿全文。首先论述了血迹形态分析的发展状况,比较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研究血液所具有的流变性、表面张力和相对密度三大物理特性,以此为基础,分析血液的物理性质对血迹形成的影响;再次,结合血迹形成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现场上的形态特征对血迹形态进行分类;最后,以血迹形成的物理学机制为基础,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研究犯罪现场上各类血迹形态的形成机制,研究如何利用现场血迹形态推断血液来源方向、现场血迹形成的先后顺序以及命案现场中人体出血与行为能力的关系。通过对现场血迹形态上述问题的研究,以期对国内血迹形态分析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有所帮助。血迹形态分析涉及到物理学、流体力学、几何学、人体生理学,法医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论文难点在于:一是利用物理学、流体力学来对血液流动进行建模,然后分析现场血迹的形成机理,这是后面分析现场血迹形态的基础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二是对现场上二次溅落血迹形态及其血液回溅现象的分析研究;三是对现场血迹出血点进行推断;四是利用现场血迹来分析重建案发时现场上的行为活动过程,同时上述问题也是论文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犯罪现场 血迹形态 现场勘查 血迹分析 现场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8.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9
- 1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概述9-13
- 1.1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的研究背景9-11
- 1.2 血迹形态分析的发展状况11-13
- 2 血迹形态分析的物理学机制13-21
- 2.1 人体血液的物理学特性13-16
- 2.2 血液运行的动力学分析16-19
- 2.3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类19-21
- 3 犯罪现场血迹形态21-35
- 3.1 被动血迹形态21-26
- 3.2 溅落血迹形态26-32
- 3.3 变动血迹形态32-35
- 4 血迹形态的现场勘验35-49
- 4.1 推断血液来源方向35-41
- 4.2 血迹形态数据的测量41-44
- 4.3 判断现场血迹形成的先后顺序44-46
- 4.4 命案现场中出血与行为能力的分析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英文;对犯罪现场的再认识[J];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王大中,李纯钢,梁志伟;犯罪现场新概念[J];政法学刊;2000年01期
3 肖沙;获取犯罪现场信息的三个动词[J];犯罪研究;2000年06期
4 王大中,黄路明;犯罪现场结构与犯罪现场再现[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01期
5 傅晓海;浅析犯罪现场模拟[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贾永生;犯罪现场概念之我见[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郝宏奎;论犯罪现场的构成[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傅晓海;再论犯罪现场模拟[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尤小文;广义犯罪现场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尹军;犯罪现场重建之我见[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姜;黄艳红;杨水平;陈焕文;;犯罪现场微量化学物质罪证的快速质谱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岩;秦向铭;姚丽娟;;犯罪现场常见植物油红外光谱特征的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3 余静;李文君;王继芬;毛自荐;;利用FTIR检验塑料袋跟踪物证来源[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姜先华;邵武;于蛟;黄斌;;指纹DNA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5 于蕴波;齐眉;;介绍一种毛小皮纹理的检验方法[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任志飞;申川;聂伟文;王雁飞;;刑事夜间及弱光摄影方法[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晓海;犯罪现场模拟:验证犯罪过程[N];人民公安报;2002年
2 记者 朱采菊;预防职务犯罪现场推进[N];南通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毕玉才;抚顺平顶山:保存了82年的犯罪现场[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许意;《犯罪现场调查》聚焦警察文化[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怎样保护犯罪现场[N];人民公安报;2002年
6 田力;502真空加温加湿熏显法 快速清晰显现犯罪现场痕迹[N];人民公安报;2010年
7 ;日本为执法者建DNA样本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 苟红兵;再现犯罪现场:职务犯罪侦查路径选择[N];检察日报;2008年
9 周小二 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专业本科 超声心动图医师;搞法证的真像电视剧里那么神吗[N];东方早报;2014年
10 廖建斌;现场物证的认识和利用[N];人民公安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成明;犯罪现场再现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王陆陆;犯罪现场重建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贾继红;犯罪现场重建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全天明;智能手机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魏小琴;犯罪现场分析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
6 党盼峰;犯罪现场血迹形态分析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
7 张献聪;犯罪现场物证信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富斌;犯罪现场重建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1年
9 张礼;犯罪现场重建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10 张静;《犯罪现场调查:执法指南》和《犯罪心理和法医技术》节译报告[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1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3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