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8:18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研究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以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合肥市的少数民族,包括回族、东乡族、撤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掌握了比较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田野调查资料,对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状况、影响其城市认同的制约因素以及提升城市认同感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无论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说,城市与民族地区都是风格迥异的两个世界。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历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转移,更经历了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适应城市,实现对城市的认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总体上呈现出对城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特点,由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以及进入城市时间长短的不同,他们的城市认同程度也有所差异。进入城市以后,城市中现代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再加上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域风俗等变量,他们城市认同的过程显得更加复杂。制约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因素包括:制度性障碍、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身因素(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语言障碍、生产技能等)。其中,制度性障碍是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上述因素的产生与政府、社会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认同感,也需要这三方的通力合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以后,各自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认同困境。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加速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各民族人民共享城市社会的发展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城市认同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23
- 一、研究背景7-8
- 二、选题缘起8
- 三、研究思路及意义8-9
- 四、研究现状9-21
- 五、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21-23
- 第二章 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调查23-42
- 第一节 调查区域概况23-25
- 第二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现状呈现25-38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情况的总结38-42
- 第三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因素42-61
- 第一节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制度性障碍42-50
- 第二节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文化因素50-57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身因素57-61
- 第四章 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对策61-69
- 第一节 政府积极构建平等的制度61-64
- 第二节 社会努力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64-67
- 第三节 积极建立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67-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8
- 附录78-82
- 致谢82-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白小瑜;;从社会网络的“洞”中获利——伯特的“结构洞”理论评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徐翔;;网络文化提升城市认同的路径探析[J];城市观察;2012年02期
5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3期
6 闵婕;;青年农民工对城市心理文化认同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1期
7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1期
8 邓行;试论发展权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9 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10 汤夺先;张莉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931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3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