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2:14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类型 因素 阶段 对策 案例
【摘要】: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利用网络渠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案例分析,选取了近五年我国主要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五个部分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发生过程与机制以及引导防控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基于对网络发展历史和定义的研究,从群体性事件入手多角度概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和新功能,揭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区别及互动关系。第二部分鉴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其发生的不同技术平台、在网络和现实中发生的先后顺序、合法性程度、国内与国际矛盾情况、不同的阶层结构、是否有组织性、是否有直接利益关系等九个方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种类型进行特点归纳和梳理。第三部分从网络技术的出现、网络技术平台的搭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共享、传播、集聚功能等方面,深入分析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技术因素,同时指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非技术因素包括青年使用主体的特殊性、利益诉求渠道缺失、网络社会组织形态的需求、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政府鼓励网民言论与互动监督等。第四部分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分为形成、蔓延、高潮、平息四个发生过程,分析各个过程的不同特点和典型表现特征。提出焦点型、诱发型、泄愤型、网络主导型四种蔓延模式和网络审判、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网络集会五种高潮类型。第五部分基于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技术哲学反思,提出既要看到网络群体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坚持运用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完善网络技术更新、重视网民行为规范、构架专属组织机构、制定网络法规、营造社会舆论环境等六大策略,为积极引导和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提出若干建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类型 因素 阶段 对策 案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 关于本文几个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界定14-25
- 1.1 网络的定义及分类14-18
- 1.1.1 网络的定义14
- 1.1.2 网络的发展历史14-16
- 1.1.3 网络的分类16-18
- 1.2 群体与群体性事件18-20
- 1.2.1 群体的定义18
- 1.2.2 群体的分类18-19
- 1.2.3 群体性事件19-20
- 1.3 网络群体与网络群体性事件20-23
- 1.3.1 网络群体的定义及特征20-21
- 1.3.2 网络群体的分类21-22
- 1.3.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征22-23
-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相互关系23-25
- 1.4.1 两类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差别23-24
- 1.4.2 两类群体性事件之间的交叉与衍变24
- 1.4.3 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24-25
-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类25-32
- 2.1 根据事件发生技术平台不同来划分25-26
- 2.1.1 互联网传播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5
- 2.1.2 移动网传播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5-26
- 2.2 根据事件仅在网上还是网上网下互动的不同来划分26
- 2.2.1 纯粹虚拟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6
- 2.2.2 虚实并存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6
- 2.3 根据事件在网络和现实中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来划分26-27
- 2.3.1 先在网络上发生,后在现实中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6-27
- 2.3.2 先在现实中发生,后在网络上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7
- 2.4 根据引发事件的信息是否真实来划分27-28
- 2.4.1 真实信息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7
- 2.4.2 虚假信息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7-28
- 2.5 根据事件发生是否有组织来划分28
- 2.5.1 自发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8
- 2.5.2 组织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8
- 2.6 根据事件合法性程度不同来划分28-29
- 2.6.1 合乎公民权力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8-29
- 2.6.2 超越法律界限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9
- 2.7 根据引发事件的国内与国际矛盾不同来划分29-30
- 2.7.1 国内矛盾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9
- 2.7.2 国际矛盾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9-30
- 2.8 根据事件的阶层是否有直接利益关系来划分30-31
- 2.8.1 有直接利益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30
- 2.8.2 无直接利益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30-31
- 2.9 根据事件以人还是以物为主导来划分31-32
- 2.9.1 人肉搜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31
- 2.9.2 物品搜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31-32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技术因素及非技术因素分析32-38
- 3.1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技术因素分析32-35
- 3.1.1 网络技术的出现实现了网络的共享功能32-33
- 3.1.2 网络技术平台的搭建实现了网络的传播功能33-34
- 3.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的集聚功能34-35
- 3.2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非技术因素分析35-38
- 3.2.1 青年人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35-36
- 3.2.2 利益诉求渠道缺失36
- 3.2.3 网络社会组织形态的需求36
- 3.2.4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36-37
- 3.2.5 政府鼓励网民言论与互动监督37-38
-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与机制38-49
- 4.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38-39
- 4.1.1 公共关注的聚焦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38
- 4.1.2 公共话题的聚合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38
- 4.1.3 公共舆论场的出现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38-39
- 4.1.4 网络社区的聚集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39
- 4.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蔓延39-44
- 4.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蔓延渠道多样39-42
- 4.2.2 近五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具体传播渠道分析42-43
- 4.2.3 网络群体性事件蔓延的几种模式43-44
- 4.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高潮44-47
- 4.3.1 网络群体性事件高潮的形成44-45
- 4.3.2 网络群体性事件高潮的几种类型45-47
- 4.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平息47-49
- 4.4.1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得到关注而平息47
- 4.4.2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得到互助而平息47-48
- 4.4.3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得到回复而平息48
- 4.4.4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得到解决而平息48-49
- 第五章 积极引导和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若干建议49-58
- 5.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技术哲学反思49-51
- 5.1.1 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49-50
- 5.1.2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50-51
- 5.2 正确评价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51-53
- 5.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影响51-52
- 5.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52-53
- 5.3 积极引导和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53-58
- 5.3.1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职能行使效率53-54
- 5.3.2 推进网站技术更新,发挥网络平台功能54-55
- 5.3.3 引导网民行为规范,加强基层素质教育55
- 5.3.4 组建危机管理团队,构架专属组织机构55-56
- 5.3.5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重视网络社会管理56-57
- 5.3.6 营造社会舆论环境,形成舆论示范效应57-58
- 结束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目录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丽珍;;浅析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的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俊;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淼;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多元主体互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樊利楠;当代中国的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3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3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