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
【摘要】:本文借用迪尔凯姆《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边缘化"、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滞后,使流动青少年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流动青少年在城市遭到排斥,没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经济问题是利己犯罪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犯罪的诱因;流动青少年被小团体接纳,认同小团体的越轨亚文化,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促使他们走上了利他犯罪之路。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自杀论》 失范 流动青少年 犯罪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呈现如下特点,在犯罪规模上,流动人口犯罪在总犯罪中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了40%以上①;在空间布局上,在我国流动人口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流动人口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犯罪人群;在犯罪类型上,我国流动人口犯罪以财产型犯罪为主②;在犯罪年龄结构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艳华;金小红;;失范理论视野下的外来青少年越轨——一个真实案例的解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2期
2 金小红;应辰;;“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J];兰州学刊;2010年08期
3 方建中;流动人口犯罪实证研究[J];求索;2003年06期
4 唐纳德·布莱克;于妙妙;;犯罪作为社会控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6 黄瓒;徐春夏;;从“杨丽娟事件”看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启文;吴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2 白建军;;从犯罪互动看刑罚立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3 常宗耀;;乡村城市化: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启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4 邹农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6 刘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策略初探——社区工作介入的空间[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宫敏燕;;“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齐国胜;;未成年犯处置的个别化依据[J];才智;2010年26期
9 彭,
本文编号:93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3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