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眠宁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1:19
本文关键词:利眠宁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利眠宁 死后分布 死后再分布 毒物分解动力学
【摘要】:目的 (1)建立大鼠的利眠宁灌胃的死后分布和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建立犬利眠宁灌胃的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 (2)建立生物样本中利眠宁的GC-NPD及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利眠宁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及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为利眠宁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大鼠分别按0.5,2和4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即刻解剖,取心、肺、肝、脾、肾、脑、心血、肌肉和睾丸等组织脏器和体液,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 (2)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大鼠按0.5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室温放置,分别于死后0,2,4,8,12,24,48,72,96h解剖,取心、肺、肝、脾、肾、脑、心血、肌肉和睾丸等组织脏器和体液,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 (3)利眠宁在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犬按4倍LD50灌胃,于给药后3.0h处死,死亡后立即取液和肝脏,血液用柠檬酸三钠抗凝。血液和肝脏分三等份分别置于20℃、4℃、-20℃环境中,于第0、1w、3w、5w、7w、14w、5m、7m、16m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利眠宁含量。 (4)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One-Way ANOVA t-test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以X±S表示。 结果 (1)中毒症状:利眠宁低剂量经口灌胃之后,主要表现为倦睡,但不引起深度睡眠,易被唤醒,大剂量时可导致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等中毒症状。 (2)检测方法:利眠宁的特征离子为282,220,77,Tr=8.88mmin;心血和肝组织中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和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血=0.1656X+0.0463(R2=0.998)、0.5-32μg/mL、0.01μg/mL;Y肝=0.1332X-0.0756(R2=0.992)、0.1-32μg/g、0.01μg/g。 (3)死后分布:0.5倍LD5o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脑、脾、睾丸、’肾、肺、肌肉和心脏。2倍LD50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肺、脾、心脏、脑、肾、睾丸和肌肉。4倍LD50实验组大鼠体内利眠宁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肝、脑、肺、肾、睾丸、肌肉、脾和心脏。 (4)死后再分布:大鼠按0.5倍LD50给药3小时后处死,心血中利眠宁浓度在96h内整体呈下降趋势,96h与2h、4h、8h、16h、24h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中72h和96h利眠宁的含量与2h、4h、8h、16h、24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中利眠宁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肝脏16h利眠宁含量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16h与其他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2h利眠宁含量升高,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肺脏中利眠宁含量8h达高峰,与其余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8h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肾脏24h时利眠宁含量最高,后下降。肌肉中2h含量最高,4h开始下降,8h后浓度基本不变。脑、睾丸和胃中利眠宁含量在死后各时间点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眠宁可以发生死后再分布现象。 (5)保存检测中的分解动力学: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在4℃和-20℃保存时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保存21d浓度达最高,为初始含量的229.7%和162.7%,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至保存480d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5.1%和43.1%;常温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至保存480d下降至初始浓度的43.5%。保存温度对肝组织中利眠宁的含量影响不大,在480d内下降比较缓慢,常温,4℃和-20℃分别下降至初始温度的48.2%,52.8%和21.2%。 结论 (1)本研究采用利眠宁大鼠和犬灌胃,分别建立了利眠宁的死后分布、死后再分布和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利眠宁中毒或死亡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2)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检材中利眠宁的液-液萃取方法和GC、GC/MS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其提取回收率、线性范围和检测灵敏度均达到生物样本中毒(药)物检验要求,可应用于利眠宁的法医学检验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3)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利眠宁在体内的含量分布趋势基本与服用剂量无关,但是由于灌胃剂量较大,在濒死期由于呼吸深长,发生呕吐误吸入气管中等因素可导致肺的含量明显升高,在进行鉴定时需要特别注意。 (4)利眠宁在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大鼠给药3小时处死后,组织脏器中利眠宁的含量在96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心血、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受死后再分布影响较为明显。脑、睾丸和胃中利眠宁含量在死后各时间点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受死后再分布影响不显著。 (5)利眠宁在保存检材中的分解动力学:利眠宁含量在保存检材中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犬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在4℃和-20℃分别保存21d浓度达最高,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常温保存血液中利眠宁含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下降,保存温度对肝组织中利眠宁的含量有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利眠宁有一定的分解,但不同保存温度对其含下降影响不大
【关键词】:利眠宁 死后分布 死后再分布 毒物分解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9.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第一部分 生物样本中利眠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10-15
- 1 材料和方法10-11
- 2 结果11-15
- 第二部分 利眠宁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15-26
- 1 材料和方法15-16
- 2 结果16-26
- 讨论26-28
- 1 生物检材利眠宁强的检测方法26
- 2 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26-27
- 3 死后分布27
- 4 死后再分布27-28
- 5 保存检材中分解动力学28
- 小结28-29
- 参考文献29-33
- 综述33-49
- 参考文献44-49
- 个人简介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
本文编号:982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8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