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危险性的黑箱思维初探
本文关键词:人身危险性的黑箱思维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人身危险性 整体联系 输入值 系统的功能 轻微犯罪 输出值 老年犯罪 监视居住 取保候审 社会预防
【摘要】:正所谓黑箱,是指人们一时无法或者无需通过直接观测来认识其内部结构、要素、本质特征和功能,只能从外部的整体输入值与整体输出值的变化比较去认识的现实系统。①这种认识现实系统的方法称为黑箱方法,即不打开系统自身,而从系统的整体联系出发,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把握系统的功能和特性、探索其内部结构与机理的方法。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人身危险性;整体联系;输入值;系统的功能;轻微犯罪;输出值;老年犯罪;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社会预防;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所谓黑箱,是指人们一时无法或者无需通过直接观测来认识其内部结构、要素、本质特征和功能,只能从外部的整体输入值与整体输出值的变化比较去认识的现实系统。①这种认识现实系统的方法称为黑箱方法,即不打开系统自身,而从系统的整体联系出发,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进行整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家弘;;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J];河北法学;2009年02期
2 陈艳玲,蔡普民;黑箱方法的认识论意义初探[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倪建;;“黑箱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英汉;张金浪;;危险的美德:城乡二元结构下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之透析[J];法治论坛;2010年02期
2 曹瑾;徐安然;;构建量刑中的被告人品格证据运用规则[J];法制与社会;2012年19期
3 张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之法律属性探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刘凤娟;;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J];文教资料;2012年36期
5 杨志;;性犯罪视野中的品格证据研究——以英美法为中心[J];学术研究;2013年02期
6 彭志刚;邢晓玲;;论品格证据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永东;控制论的发生与传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2 袁锦凡;刑事诉讼对性犯罪被害人的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静波;品格证据规则比较研究与制度构建[D];复旦大学;2010年
2 崔皓;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高明轶;控制论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启洋;黑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彬;逮捕适用的风险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郎言国;论刑事诉讼中品格证据规则的构建[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孟嘉;风险社会下的再犯危险评估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8 闫诗萌;犯罪人素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文新;;探索事物本性 推进法律实践——《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评介[J];河北法学;2008年01期
2 陈卫东;人格是习惯的派生物——心理学家华生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3年02期
3 徐砺;;对罪犯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分析——以四川宜宾某监狱234名男性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清;;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中的思考[J];河北法学;2006年09期
2 郭欣阳;;从人身危险性出发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J];河北法学;2009年02期
3 刘文飞;付鸣剑;;论人身危险性量刑情节的裁量[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王利宾;;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刑法学定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5 邱兴隆;个别预防论的四大立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童颖颖;;论人身危险性在刑法中的定位——兼论社会危害性的解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尹斐;孙娟娟;;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人格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6期
8 周立;;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应用——由许霆取款案引起的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程应需;;司法公正观新议——人身危险性进入司法领域对传统公正观念的冲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刘立霞;张晶;;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研究——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模糊综合评价为视角[J];时代法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庆祥;;解教人员人身危险性的测评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霞;;保安处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进路[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卢建平;;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4 温万名;马绍明;;董老刑罚思想与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的立法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5 黄茵;;从检察视野看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刘守芬;李瑞生;;生命刑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7 王宏玉;;实证学派——刑事政策合理化的发展[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韩旭;;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邓小刚;;非监禁刑与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朱兴祥;张峰;;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处遇——面对“同龄不同罚”的尴尬[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旺;量刑参考日常表现 没啥不对[N];检察日报;2003年
2 周云霞;量刑均衡需把握的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5年
3 刘艳春;从三方面把握“无逮捕必要”[N];检察日报;2004年
4 通讯员 方兴宇 记者 殷骏;“再犯罪系数”影响对少年犯量刑[N];南京日报;2006年
5 泗阳县人民法院院长 陈保华;量刑个别化的应用与规制[N];江苏经济报;2007年
6 天津市河北区检察院检察长 王玉良;教育挽救孩子这些探索有用[N];检察日报;2008年
7 郭磊;能否缓刑,不是钱的事儿[N];检察日报;2010年
8 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华东政法大学 陈庆彬邋胡敏佳;以期待可能性理论诠释“生活无着型犯罪”[N];检察日报;2008年
9 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 裴维奇 于书峰;因病不予收押:条件、程序应规范[N];检察日报;2010年
10 翟中东;在定罪活动中应否考虑人格因素[N];法制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新建;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宋伟卫;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人身危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马荣春;罪刑关系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袁彬;刑法的心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贾文宇;假释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何显兵;死缓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肖洪;论刑法的调整对象[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丘丽丽;人身危险性理论与犯罪人格理论之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刁涌;论刑法学领域中的人身危险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詹水清;论人身危险性[D];湘潭大学;2005年
4 宋伟卫;人身危险性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海涛;建立我国保安处分制度之构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朱小玲;论刑罚的个别化[D];郑州大学;2004年
7 韩亚敏;人身危险性理论及其司法适用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朱芹;国外保安处分制度对我国保安措施刑事立法化的借鉴[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张田伦;人身危险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宏;论刑事责任原理[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2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99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