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性与实践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22:32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性与实践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系性 实践性 共生型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摘要】:伴随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通过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对中国传统政治时代化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应运而生。关系性与实践性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深嵌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中并且浸润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将关系与实践植入到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并且赋予它们在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本体地位,使国际关系理论既有关系之名又有关系之实,还原了国际关系开放、流动、包容、和谐的属性,进而弥补了解释和预测国际行为时理性思维的不足。关系性与实践性思维内含“和合”逻辑,因此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避免了倾向于冲突与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它的萌芽与构建表现为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的运动轨迹。和平共处论与合作共生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国实现进一步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与指导,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理论,有利于共生型国际体系的最终建立。
【关键词】:关系性 实践性 共生型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11-15
  • (一)何为特色?理论的问题情境11-12
  • (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背景12-15
  • 1、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性反思,12-13
  • 2、对中国传统政治的时代化发展13-14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发展14-15
  • 二.关系性与实践性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顶层设计15-25
  • (一)关系性与实践性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设计15-20
  • (二)关系性与实践性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设计20-22
  • (三)关系性与实践性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论设计22-25
  • 三.关系性与实践性的外在表现: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生25-35
  • (一)“公——共”:关系性与实践性的“和——合”逻辑25-29
  • (二)和平共处29-32
  • (三)合作共生32-35
  • 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关系性与实践性的意义35-38
  • (一)中国实现进一步和平发展的理论指导35-36
  • (二)建立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道路36
  • (三)对国际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36-38
  • 注释38-40
  • 参考文献40-43
  • 后记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明;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欧洲;2001年06期

2 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9期

3 谭再文;“国际关系理论”辩识[J];国际观察;2002年05期

4 庞中英,张胜军;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问题与前途[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5 饶银华;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7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8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9 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10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6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从何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延华;和谐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2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实践转向:突破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静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榕俊;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转向-“复杂系统”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2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余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2 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喜婷;列宁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泰然;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组织有效性探析[D];外交学院;2016年

7 李q,

本文编号:1015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15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3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