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从不仅仅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学:从不仅仅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关系学 美国的社会科学 欧洲化 多元主义
【摘要】: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探索非西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关系著述,这种新的研究潮流对单纯使用英语造成的思想偏狭能够起到有益的抵消作用。因此,国际关系学并不存在霸权,学术传统、研究方法和研究议程的差别一直存在,而且这种判断也可能适合欧盟和北美之外的地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 美国的社会科学 欧洲化 多元主义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国际关系学是否只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这完全取决于你用望远镜的哪一端来观察,以及,事实上,你看望远镜的眼睛是否具有判断力。简言之,对于国际关系学是否依然像斯坦利·霍夫曼的著名论断①曾经断言的那样,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而这取决于望远镜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劝余;;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起源、流变、内涵和应用[J];国际论坛;2011年04期
2 张季良;;加紧建设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学[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3 巴·阿·齐甘科夫;冯玉军;;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现状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5期
4 吴建民;;主编的话[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0期
6 张华;;对国家意识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本刊2006年征订启事[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4期
8 王Q_;;“个人梦”与“国家梦”[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牛根生;;“个人梦”、“企业梦”、“国家梦”:诸梦互圆 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士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关系学意义解读[J];当代亚太;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亚青;;学科进步与平等的学术批评精神——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放;;答谢词[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国机;;学习“七一”讲话 认清国际形势——市国际关系学会、文汇报社联合举行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建国;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去,站得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国宣;国际关系学院形成军队指挥学新型学科群[N];解放军报;2004年
3 国际关系学院 文闻;“工作坊”里新意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程义峰 刘丹;争议事端揭疮疤[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杨凯;把好科研课题申报关[N];解放军报;2008年
6 北京外交学院教授 黄金祺;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和谐世界”构想[N];北京日报;2007年
7 记者 孙立群;国际关系学院召开研讨会[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8 记者 孔生 胡敏;“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在扬开幕[N];扬州日报;2006年
9 赵远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源泉;媒体应审慎对待“张鸣事件”[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邹国勇;德国国际私法的欧洲化[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骥;法国与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欧洲化的双向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4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5 李晓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6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9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晓翠;欧洲化及其对欧盟成员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佳;法国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D];山东大学;2008年
3 段春义;跨国公司撤资行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栋;欧洲化视角下的中东欧国家环境政策转型[D];山东大学;2009年
5 周俊;转型中的土耳其外交[D];外交学院;2009年
6 张春顺;新入盟国家的“欧洲化”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D];山东大学;2009年
7 单宁;欧盟对非加太发展援助中的“政策一致性”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葛灿东;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欧洲化”[D];外交学院;2008年
9 谭雪;欧洲区域社会结构变动与政党变迁[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贾静;中美国家经济安全观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7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3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