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借鉴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太深,虽历经改革仍不能完全消除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关键词】: 苏联模式 现代化 超越
【分类号】:D751.2;D61
【正文快照】: 苏联建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了一整套理念、体制、方法和政策,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由斯大林构建,因而又称为斯大林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在政治上采取高度集权的体制,实行一党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国合一;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其治;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理论探索;2001年01期
2 李桂英;关于苏联模式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王瑜;苏联模式对东欧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4 王建;试析苏联模式由盛转衰的根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5 薛汉伟;中国率先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条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力;苏联模式的文化透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李晓勇;;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8 马细谱;;东欧执政党和苏联模式之辨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1期
9 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8期
10 王志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龙闪;;俄罗斯如何克服苏联模式失败的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蔡金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3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长鑫;;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郭欣根;;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定义,内涵和内容[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6 朱可辛;;发展中的“中国模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沈杰;;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中元;丁润萍;;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9 王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学视阈[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10 郭建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潍坊市委党校 张兰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N];潍坊日报;2011年
2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N];学习时报;2008年
3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N];学习时报;2007年
4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杨旭;从比较视角透视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中国模式是一个混合模式[N];南方周末;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N];北京日报;2008年
7 赵凌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N];学习时报;2007年
8 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副教授 卢肖文;“中国模式”在探索与创新中发展[N];文汇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史哲;15年:一个结论两种选择[N];南方周末;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著清;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封建主义残余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王先伟;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之比较分析[D];集美大学;2013年
3 王亚军;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4 张冰芹;建国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秀娟;论苏联模式对中苏分裂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柳民哲;苏联模式与沙俄帝国模式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D];河南大学;2012年
8 张洋;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江;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刘伟民;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8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3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