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26 16:22

  本文关键词: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文理论到中国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党校》 2010年

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主义分析

何东  

【摘要】: 中国和平发展论源自对“中国威胁论”的驳斥,将来来源于现实,现实来源于过去,对过去的不正确认识必然造成对现在和将来的错误判断。民族、国家与战争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具有产生、演进和终结的阶段性,属于历史的范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审视国家与战争、和平的关系问题,不失为严谨、全面和科学。探讨中国和平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研究的议程。 首先,应探寻中国和西方在彼此交往互动之前的自身文明特质和对外关系特征,由于中西文明的自然环境差异和开始定居农业的时代差异,古代西方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则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具体的物质实践方式创造具体的政治文化。在西方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中,个体利益难以从人人平等的契约社会中获得扩张,只能向本社会之外的地域寻求扩张,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个体利益常常在协作式生产生活的家族、宗族中就可实现,于是铸就古代中国不崇武力的和合文化。同时,古代中国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还形成了以文化为主轴的华夷互变关系,这种华夷关系使中华民族具备了开放性的民族品格。 中西两大文明自近代交汇碰撞后,中西之间的互动进程中形成了三大枢纽。历史时间枢纽意指中国对来自西方的冲击产生了一种“乘数反应机制”,国际政治枢纽意指中国与西方大国的互动使国家与国家相互敌视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内涵发生了扩展和转化,社会结构枢纽意指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内部社会结构的程度不同的改善使双方的利益需求和对外政策发生了非扩张的时代进化和时代转换。 古代中国的外交是王朝政治的附属物,但进入近代以后,外交成为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晚清时期的中西关系是中西对抗和中国失败的交错过程,两者交错反映了近代中西民族冲突的矛盾心态。中西冲突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阻止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推动了民族主权国家在中国的建立。民国时期外交吸取了晚清外交的经验教训,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民国政府借助西方的外交理念和条约制度等和平手段维系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民国政府又采取联盟、均势等现实主义国际战略构筑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阵线,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点。 人民共和国前二十年是一个对外战略起伏巨大、变迁迅速的时期,1950年代的“一边倒”战略使中国借助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取得了相对于西方大国的力量均衡,中国因此得以避免与西方的大规模武装冲突。19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战略固然为中国赢得了完全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形象,但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时的窘迫形势推动了1970年代初对外战略的深幅调整。 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二十年是对外战略深度调整的时期。1970年代中国结束了两面出击的对外战略,与美国关系出现解冻并走向建交,中国在该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国家间关系,西方世界自此对中国逐渐开启了和平之门。到了1980年代,美攻苏守的国际态势和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为中国的最佳对外战略,同时中国领导层既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又对现实世势作了全面审视,得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重要结论,果断对中国外交作出了以和平为主体的全新调整。从此开启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前进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20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叙论11-23
  • 第一节 国外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概述11-13
  • 第二节 国内对中国发展(崛起)问题的认知概述13-14
  • 第三节 关于中国崛起问题的认知流派分析14-16
  • 第四节 对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选择16-23
  • (一) 西方史学的历史主义17-19
  • (二) 中国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19-23
  • 第二章 互动之前的中西文明特质及对外关系特征23-43
  • 第一节 中西方文明演进中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之分殊23-32
  • (一) 西方文明演进中经济社会结构的私有制特征23-26
  • (二) 中国文明演进中经济社会结构的公有制特征26-32
  • 第二节 中西文明演进中的政治文化走向之异途32-39
  • (一) 中西文明演进中的政治文化差异32-34
  • (二) 中西文明演进中的政治文化差异的实质34-37
  • (三) 中西文明演进中的政治文化差异的传承37-39
  • 第三节 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对外关系特征——华夷之辨39-43
  • 第三章 中西互动进程中的三大枢纽43-65
  • 第一节 中西互动进程中的历史时间枢纽43-49
  • (一) 自然科学中的时空观43-44
  • (二) 社会科学中的时间观44-46
  • (三) 历史时间观和中西互动中的历史时间枢纽46-49
  • 第二节 中西互动进程中的国际政治枢纽49-56
  • (一) 观察视角的选择及西方语境下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原生意蕴49-51
  • (二) 中西互动下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次生意蕴51-56
  • 第三节 中西互动进程中的社会结构枢纽56-65
  • (一) 中西社会结构及其形成路径差异57-59
  • (二) 中西社会的内部结构塑造的不同对外政策59-61
  • (三) 中西社会结构和对外政策取向的当代变迁61-65
  • 第四章 中西互动第一阶段的战和态势(1840——1970)65-100
  • 第一节 中西互动晚清时期的战和态势(1840——1911)65-77
  • (一) 晚清中西关系态势概述65-67
  • (二)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思潮的冲击与影响67-71
  • (三) 日本的武力崛起和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71-74
  • (四) 《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74-77
  • 第二节 中西互动民国时期的战和态势(1911——1949)77-92
  • (一) 民国时期中西关系态势概述77-80
  • (二) 民国初期的中西互动进程80-84
  • (三) 民国中后期的中西互动进程84-92
  • 第三节 中西互动共和国前期的战和态势(1949——1970)92-100
  • (一) 1950年代的"一边倒"对外战略92-95
  • (二) 19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对外战略95-100
  • 第五章 中西互动第二阶段的战和趋势(1970——1990)100-123
  • 第一节 1970年代的"一条线"对外战略100-105
  • 第二节 1980年代初中国"大调整"对外战略105-123
  • (一) "大调整"对外战略概述105-107
  • (二) 促成"大调整"对外战略的客观形势和主观认识107-112
  • (三) 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大调整"战略思想112-116
  • (四) "大调整"中对与美苏战略关系的恰当处理116-123
  • 结语123-127
  • 参考文献127-135
  • 后记13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爱萍;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J];党的文献;1994年03期

    2 黄洋;古代希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城邦制度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李义虎;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J];国际观察;2005年01期

    4 阎学通;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3期

    5 李义虎;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文理论到中国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6 朱奕冰,杨丹志;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与“和平崛起”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4期

    7 孙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及其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吕振羽;关于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的争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2期

    9 鲁世山;胡国其;张哮;;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建设;2006年02期

    10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商兑之一[J];历史研究;195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王治国;浅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玲;构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政治文化[J];长白学刊;2004年02期

    2 范光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分析“20年战略机遇期”[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范光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层面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4 牛军;“中国崛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6期

    5 徐坚;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抉择[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6 刘德喜;中国的发展与外交政策的走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1期

    7 阎瑾;浅析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及其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1期

    8 鲁世山,王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J];江淮论坛;2005年03期

    9 王军;江山代有强国出——世界强国兴盛之路探析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49期

    10 黄仁国;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键;对外战略:解读苏联剧变的一个视角[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2期

    2 阎静;透析时代潮流 解读中国对外战略[J];求实;2003年06期

    3 李明斌;试析对外战略分歧与冲突对中苏论战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郭隆隆;;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对外战略[J];国际展望;2007年15期

    5 王坚;;浅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对外战略[J];思想战线;2010年S1期

    6 石人;世纪之交美欧日的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走向[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03期

    7 郭学堂,陈剑峰;加入WTO与中国的对外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8 杨承生,李凤艳;进入WTO后吉林省的对外战略选择[J];长白学刊;2003年02期

    9 刘芳怡;;俄罗斯地缘政治及战略[J];才智;2008年22期

    10 金剑华,居俊;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正确选择对外战略[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德刚;;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阿“准联盟”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王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和谐世界建设问题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兰宜生;;关于中国进口战略的几点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江西元;;全球化与“藏天下于天下”——试析全球化时代中国战略文化重塑的一种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李峰;;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与跨国倡议网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樊勇明;;东亚合作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于宏源;;清洁能源和国际体系权力转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陈波;;“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对国际责任的历史体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争取共赢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岗;[N];学习时报;2005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室副主任 吴莼思;[N];解放日报;2008年

    3 向祖文;[N];学习时报;200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向祖文;[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5 莫书莹 胡卉;[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早报记者 周云 马毅达;[N];东方早报;2007年

    7 杜幼康;[N];解放日报;2008年

    8 陈向阳;[N];学习时报;2007年

    9 记者 李犁;[N];云南日报;2009年

    10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何亮亮;[N];世界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凤荣;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安秀伟;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绍勤;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舒景林;哈萨克斯坦国家需求与对外战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东;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主义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淑芳;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师学伟;21世纪初印度亚太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10 张永胜;论中国对外战略中的石油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中义;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高鸣飞;俄罗斯对外战略演变的动因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岚;冷战后韩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以韩美关系为视角[D];延边大学;2004年

    4 康敏军;论冷战后印度对外战略的调整[D];暨南大学;2000年

    5 高鹏程;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琳;美国霸权与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7 朱佳毅;试论中国和平共处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D];外交学院;2008年

    8 常庆波;论俄罗斯经济转轨及其对外关系[D];青岛大学;2006年

    9 朱姗姗;传统文化对俄罗斯外交战略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孟向春;论俄罗斯国家定位和对外战略的选择[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文理论到中国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4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