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减贫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16 19:29
本文关键词:美国减贫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也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通过参与工作来摆脱贫困。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但在推动贫困人口走向劳动力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减贫的效率不高。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了未来5年要减贫7000万的目标,同时提出要增强市场机制的益贫性。美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的减贫方式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本文主要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视角对美国减贫制度的特点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减贫制度效率优先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其具有分类救助、鼓励就业的特点。其次,对减贫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着重阐述美国如何进行分类减贫,如何通过社会安全网制度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现金、实物及医疗援助,工作福利制度中的哪些设计推动了贫困人口走向劳动力市场。第三,分析美国减贫制度形成的原因、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美国深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减贫制度注重效率,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福利依赖程度,但也存在覆盖面有限、工作贫困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美国减贫制度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社会救助的公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提高救助的效率。
【关键词】:减贫制度 公平 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771.2;D632.1
【目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3-4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研究现状15-19
- 1.2.1 关于美国社会安全网制度的研究16-17
- 1.2.2 关于美国工作福利制度的研究17-18
- 1.2.3 关于美国减贫制度对中国启示的研究18-19
- 1.2.4 现有研究述评19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9-21
- 1.3.1 研究思路19-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研究的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美国减贫制度的理念与特点22-31
- 2.1 减贫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理念22-24
- 2.1.1 减贫制度中的公平理念22
- 2.1.2 减贫制度中的效率理念22-23
- 2.1.3 历史演进中的公平与效率理念23-24
- 2.2 美国减贫制度的理念24-28
- 2.2.1 公共支出相对有限25-26
- 2.2.2 救助对象有选择性26
- 2.2.3 福利补贴替代率低26-28
- 2.3 美国减贫制度的特点28-31
- 2.3.1 目标群体:分类减贫,重视老年人和儿童保障29
- 2.3.2 减贫项目:现金与服务结合,注重多重受益29-30
- 2.3.3 减贫管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合作,权力下放30
- 2.3.4 减贫方式:重视工作参与,鼓励自食其力30-31
- 第三章 美国减贫制度的基本内容31-41
- 3.1 基于无劳动能力群体的社会安全网制度31-34
- 3.1.1 现金援助:补充保障收入项目(SSI)31-32
- 3.1.2 实物救助:补充营养援助项目(SNAP)32-33
- 3.1.3 医疗补贴:医疗救助项目(Medicaid)33-34
- 3.2 基于有劳动能力群体的工作福利制度34-41
- 3.2.1 贫困家庭临时救助(TANF)34-37
- 3.2.2 劳动所得退税补贴(EITC)37-39
- 3.2.3 其他项目39-41
- 第四章 美国减贫制度的成因、效果及问题41-57
- 4.1 美国减贫制度的成因41-45
- 4.1.1 文化原因: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自食其力41-43
- 4.1.2 经济原因:税收水平较低,社会福利支出受限43-44
- 4.1.3 政治原因:政党博弈,缺乏强有力的工人阶层组织44-45
- 4.1.4 社会原因:种族歧视及对穷人的社会排斥45
- 4.2 美国减贫制度取得的成效45-51
- 4.2.1 降低了贫困人口比例45-47
- 4.2.2 提高了工作参与比率47-49
- 4.2.3 减轻了福利依赖程度49-51
- 4.3 美国减贫制度存在的问题51-57
- 4.3.1 覆盖范围有限51-52
- 4.3.2 工作贫困问题52-55
- 4.3.3 强制退出福利55-57
- 第五章 美国减贫制度对中国的启示57-65
- 5.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57-59
- 5.1.1 制度保障逐步完善57
- 5.1.2 救助水平不断提高57-58
- 5.1.3 救助覆盖面有所扩大58-59
- 5.2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59-61
- 5.2.1 救助对象:分类救助不足60
- 5.2.2 救助项目:服务救助不足60
- 5.2.3 救助方式:就业激励不足60-61
- 5.2.4 救助主体:市场参与不足61
- 5.3 美国减贫制度对我国的启示61-65
- 5.3.1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区分救助群体实现分类救助61-62
- 5.3.2 提高效率的基础是现金救助与服务救助相结合62-63
- 5.3.3 提高效率的方式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就业63-64
- 5.3.4 提高效率的本质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64-6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5-69
- 6.1 研究结论65-66
- 6.2 思考与展望66-68
- 6.3 研究不足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5
- 致谢75-76
- 研究成果及发裹的学术论文76-77
- 作者及导师简介77-78
- 附件7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春霞;方群;;中美贫困群体社会支持机制的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6年01期
2 唐钧;;追求“精准”的反贫困新战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何芬;赵燕霞;;美、日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的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4 钟玉英;;国外社会救助改革及其借鉴[J];中国民政;2015年18期
5 林闽钢;;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08期
6 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5年02期
7 林闽钢;梁誉;刘璐婵;;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甫玉龙;刘杰;;美国劳动所得退税补贴政策及其缓贫效果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4期
9 杨立雄;;“不情愿的福利国家”与金融危机——美国福利模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5期
10 唐丽娜;席恒;;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制度选择[J];理论导刊;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1044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4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