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7-10-17 05:12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社会建设思想 社会事业 社会管理 民生
【摘要】:社会建设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而出现的重要问题,社会建设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性问题,又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就关注到了当时的社会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和主张。接下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直至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的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追寻,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见解深刻、影响深远,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和借鉴。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同时出现在我国的各方面建设中,我们面临着的挑战正在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盘根错节的交织在一起,社会建设中的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学习研究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去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国实践的考察,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展望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建设,以期能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详细的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包括对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外部条件、具体内容和价值追求等的阐述。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第一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两部分来详细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和发展,包括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和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两个部分。第五部分,主要是以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和历程为依据对当前我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的社会建设提几点展望与启示,以期能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建设思想 社会事业 社会管理 民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绪论10-17
- (一) 选题缘由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2. 研究现状评析13-14
- (三) 选题意义14-15
- 1. 理论意义14
- 2. 现实意义14-15
- (四) 研究方法15-16
- (五)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16-17
- 二、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17-26
- (一) 社会建设的物质前提和决定因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7-19
- (二)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19-21
- (三)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阐述: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21-24
- (四) 未来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现人民主体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4-26
-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6-38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萌芽和实践27-32
- 1. 社会保障是党领导人民争取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的坚强后盾和物质保证27-28
- 2. 协调好劳资关系,利用工会等社会组织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28-29
- 3. 大力发展根据地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29-31
- 4. 积极发展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31-32
- (二) 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2-38
- 1. 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33-34
- 2. 将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34-35
- 3. 将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35-37
- 4. 将实现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37-38
-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38-53
- (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建设思想38-44
- 1. 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指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向的首要问题38-40
- 2. 实现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障40-41
-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建设应坚持的根本思想原则41
- 4. 统筹兼顾“两个大局”和“两手抓”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原则41-42
- 5. “三个面向”蕴含的社会建设思想42-43
- 6. 从人民利益出发追求社会效益是社会建设的最高准则43-44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44-53
- 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对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44-47
- 2.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47-50
- 3.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50-53
- 五、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当代启示53-60
- (一) 发展是硬道理,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53-54
- (二) 改善民生始终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常抓不懈54-55
- (三) 将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推向新的阶段,使我国的社会建设“开足马力”55-56
- (四) 应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去完成56-57
- (五) 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始终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57-58
- (六) 加快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是盘活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动机”58-60
- 六、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菁怡;;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初探[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5期
2 王诗宗;宋程成;许鹿;;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3 刘建武;;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构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10期
4 苏玉娟;;民生科技与中国梦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08期
5 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6 梁树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变的逻辑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01期
7 丁守海;;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8 沈跃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新探索[J];江淮论坛;2013年06期
9 张菊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代际特征[J];理论探讨;2013年04期
10 刘建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发展[J];创新;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1046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4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