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德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德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国际关系 地缘政治学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机制 欧洲一体化
【摘要】: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在德国起步较晚,也始终未成独立学派,但20世纪具有德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研究经验对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考察德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德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流派,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德国国际关系 地缘政治学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机制 欧洲一体化
【分类号】:D819
【正文快照】: 德国的现代国际关系研究起步于魏玛共和国时期。1923年,德国在汉堡建立对外政策研究所,柏林政治学院也开启国际关系领域的教学工作。从20世纪上半叶专注于权力国家和地缘政治研究,到90年代对中央集权和民族国家的批判以及对区域化、全球化的探讨,德国的国际关系研究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相东;人—境关系视角下的地缘政治学概念[J];理论前沿;2005年20期
2 ;《地缘大战略》[J];理论与当代;2010年03期
3 习罡华;;试析克什米尔问题的性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亚当斯;陶林一;;两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地缘政治和政治地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0年11期
5 封永平;;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J];理论导刊;2006年01期
6 刘芳怡;;俄罗斯地缘政治及战略[J];才智;2008年22期
7 李亚东;;透视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热”[J];法制与社会;2010年32期
8 晓端;;新书与创意[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07期
9 刘名森;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多米诺骨牌”理论[J];理论探索;2004年05期
10 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力;国际权力与国内权力的比较[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徐雪飞;印度发展离不开中国公司[N];文汇报;2010年
3 加伦·卡彭特;美国应尊重俄中“势力范围”[N];国防时报;2010年
4 李先宏;“大家讲坛”明日开讲[N];湖北日报;2007年
5 加藤周一;日中关系的现状与背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新华社特稿;对亚洲的影响力,,中国渐强日本渐轻[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阿尔温·托夫勒 海蒂·托夫勒;世界巨变与联合国危机[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8 ;研究称美国际地位下降[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专稿 沐阳;美俄进入新一轮战略休整?[N];世界报;2007年
10 ;谁来为中亚和平稳定奠基[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微微;冲突与联合:对主导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杨鸿玺;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怀宇;中国: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D];外交学院;2003年
2 谷合强;地缘政治与当代亚太移民[D];暨南大学;2007年
3 刘淼;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8年
4 常玉华;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海域安全[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冯淑兰;海权对抗陆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曹玉华;俄罗斯地缘政治现状与普京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丽华;欧亚主义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D];兰州大学;2009年
8 王会花;夹缝中求新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尹玉刚;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7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4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