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21:24

  本文关键词: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民治理 公众参与 现状 解决路径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西方官僚制改革的失败,博克斯等学者提出了公民治理理论,这种全新的理论方向在西方逐渐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现代化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必要的转型期。面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管理模式改革的问题。本文就是在研究和借鉴西方公民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说明中国公众参与的现状、找出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解决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的路径。本文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概念框架和理论分析入手。在这一部分,笔者首先对公民治理和公众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美国公民治理理论进行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再次总结公众参与与公民治理间的联系;最后在分析西方公民治理理论与我国公众参与的共通性的基础上,总结公民治理理论对解决我国公众参与问题的启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整体到具体说明中国公众参与的现状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再对中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中主要是从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公民主体内部障碍、政府与公民关系中的矛盾、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足以及制度设置不健全,这五个方面来说明中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前述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后,本文从党的领导、政府角色转变、塑造“积极公民”、培育社会组织、法治保障,这五个方面提出解决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的路径。本文展示的公民治理理论要能为中国自身吸收和借鉴,还需要通过一段自我探索和取长补短的“本土化”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美国公民治理理论来为中国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提供解决办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资料,使得该前瞻性理论能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公民治理 公众参与 现状 解决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问题提出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2-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研究评述14-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1.3.1 比较研究方法16
  • 1.3.2 文献研究法16
  • 1.3.3 理论分析法16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16-18
  • 1.4.1 研究意义16-17
  • 1.4.2 研究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18-34
  • 2.1 基本概念18-19
  • 2.1.1 公民治理18
  • 2.1.2 公众参与18-19
  • 2.2 公民治理理论剖析19-26
  • 2.2.1 理论产生的可能性19-21
  • 2.2.1.1 历史和理念上的进化和转变19-20
  • 2.2.1.2 市议会———城市经理人治理制度到来的挑战20
  • 2.2.1.3 国民积极参与的热情度增长20-21
  • 2.2.2 理论具体剖析21-26
  • 2.2.2.1 公民治理的理论模式21
  • 2.2.2.2 公民治理主要原则21-22
  • 2.2.2.3 公民治理主体变更22-25
  • 2.2.2.4 公民治理所需机构25-26
  • 2.3 公民治理———高层次的公众参与26-28
  • 2.4 公民治理理论对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的启示28-34
  • 2.4.1 共通性分析28-31
  • 2.4.1.1 均强调“公民本位”的民主价值观28
  • 2.4.1.2 均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理论28-29
  • 2.4.1.3 均强调自治制度设计与自治组织的培育29-30
  • 2.4.1.4 均拥有自治传统30-31
  • 2.4.2 公民治理理论对我国公众参与的启示31-34
  • 2.4.2.1 公民资格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参与31
  • 2.4.2.2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的运转基础31-32
  • 2.4.2.3 主体间职责划分是推进公众参与的关键32-34
  • 第三章 中国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34-37
  • 3.1 中国公众参与的整体现状分析34-35
  • 3.2 中国公众参与的具体现状分析35-37
  • 第四章 中国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分析37-47
  • 4.1 中国公众参与存在的冲突性问题37-40
  • 4.1.1 理论成熟化与组织化程度低的冲突37
  • 4.1.2 公众参与热潮与能力的冲突37-38
  • 4.1.3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38-39
  • 4.1.4 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与质疑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冲突39-40
  • 4.2 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40-47
  • 4.2.1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40-41
  • 4.2.1.1 公民社会不成熟制约发展40
  • 4.2.1.2 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40-41
  • 4.2.2 公民主体自身不足41-43
  • 4.2.2.1 公众参与意识的普遍冷漠41
  • 4.2.2.2 积极公民资格的严重匮乏41-42
  • 4.2.2.3 公众参与的能力限制42-43
  • 4.2.2.4 公民文化有待于进一步培育43
  • 4.2.3 政府与公民主体关系间的矛盾43-45
  • 4.2.3.1 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价值失范43-44
  • 4.2.3.2 参与主体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44
  • 4.2.3.3 参与主体之间缺乏自下而上的对话协商机制44-45
  • 4.2.4 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缺陷45-46
  • 4.2.4.1 公众参与合法性需加强45
  • 4.2.4.2 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45-46
  • 4.2.5 公民治理的制度不完善46-47
  • 第五章 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的解决路径47-53
  • 5.1 坚持党的领导,理顺党群关系47
  •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47
  • 5.1.2 理顺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群众自治的关系47
  • 5.2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理顺行政与自治的关系47-49
  • 5.2.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47-48
  • 5.2.2 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48-49
  • 5.3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创造民主的公众参与环境49-50
  • 5.3.1 社区治理的发展障碍49
  • 5.3.2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49-50
  • 5.4 发挥公众参与主体作用,,培养“积极公民”意识50-51
  • 5.4.1 提升公众参与能力50
  • 5.4.2 培养“积极公民”意识50-51
  • 5.5 加强公众参与的法治化建设51-52
  • 5.5.1 社会治理转型的客观需要51
  • 5.5.2 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51-52
  • 5.5.3 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目标52
  • 5.6 建立多元合作治理格局52-53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茉蓉;;从新公共管理走向新公民治理[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2 徐君;;公民治理理论析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李玉华;;论我国“公民治理”现状与发展——透过“景洲现象”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10期

4 马长山;;本期视点:公民社会与公民治理[J];求是学刊;2009年01期

5 蒋文能;王国红;;公民治理失败风险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娜;曾维和;;从公民参与到公民治理——公众崛起时代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创新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曾莉;;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理性审视——基于公民治理理论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8 李艳霞;;论转型期中国公民治理的社会基础——以公民资格为视角[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07年00期

9 李艳霞;;转型期中国公民治理的主体性制约因素分析[J];东南学术;2007年03期

10 徐君;;公民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J];学海;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雄伟;英国公民治理的形与实[N];学习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丹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东玲;服务型政府建设视域下的公民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巩臻真;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袁清华;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李琴;公共治理的双轨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5 吴菲;博克斯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6 张雪;公民治理理论视角下居委会角色的调整及重塑[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0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00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