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政治参与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农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对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农民政治参与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环境更加宽松,政治认同感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更加独特,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但由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缺乏民主传统,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又不是很充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治意识淡薄,法律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不够畅通,这些因素共同发力导致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扩大化趋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农民实现普遍的政治参与,需要国家法度为农民政治参与创造更为宽阔的空间,农民自身亦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更好的进行政治参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完善特殊群体政治参与对策,给农民政治参与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本文运用因果分析法深刻认识到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运用文献研究法界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概念,运用历史研究法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部分形式和特点,主要运用因果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特殊群体等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民政治参与体系和路径。
【关键词】:农民 政治参与 存在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导论11-19
- 一、论文选题来源11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4
- (一)农民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2
- (二)农民政治参与是表达和维护农民权益的基本途径12-13
- (三)农民政治参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13-14
- 三、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14-16
- (一)政治参与14-15
- (二)农民政治参与15-16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16-17
- (一)国外研究现状16
- (二)国内研究现状16-17
- 五、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特点19-27
-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形式19-23
- (一)村民自治19-20
- (二)代议民主20-21
- (三)政治行为21-22
- (四)非制度政治参与22-23
-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23-27
- (一)农民政治参与环境更为宽松23-24
- (二)农民政治参与动机趋于多样化24
- (三)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24-25
- (四)农民政治参与主体不均衡25
- (五)农民政治参与个体和群体不协调25-26
- (六)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并存26-27
-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成因27-34
-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27-29
- (一)缺乏民主传统27-28
- (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28-29
-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不完善29-30
-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29
- (二)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29-30
- 三、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法治意识不强30
- 四、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30-31
- 五、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31-32
- 六、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化趋势32-34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34-47
- 一、改善农民政治参与的法治环境34-37
- (一)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法律法规34-35
- (二)做好法治工作,加快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35-37
- 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文化水平37-39
- (一)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37
- (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37-38
- (三)提升村干部的素质38
- (四)有意识的培养参与性政治文化38-39
- 三、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39-40
- (一)落实村民自治,,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39-40
- (二)建立维权组织,完善利益表达机制40
- 四、拓宽农民政治参与路径,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40-43
-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1
- (二)完善信访制度41-42
- (三)利用好网络传媒42-43
- 五、完善农民中特殊群体政治参与制度43-44
- (一)完善流动人口参与制度43
- (二)保护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43-44
- 六、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效率44-47
- (一)西学中用44
- (二)探索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渠道44-47
- 结束语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运麟;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郭国祥;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权威[J];探索;2003年01期
3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4 张体魄;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党建研究;2004年08期
5 丁志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文明政治观[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6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3期
7 朱斌;;传统中国政治权威的建构与解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文涛;;论法治对政治权威的约束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9 G.阿尔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10 顾国泉;;考古材料与政治权威[J];读书;1989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公民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向东;当代中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帅;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倩楠;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菅茂峰;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和瑞云;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冷漠现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9 朱栋荣;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D];山东大学;2016年
10 高梓淳;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新权威主义政治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14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1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