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商民主的权威模式分析——关于价格听证会中“权威比重”与“热议程度”的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2:29
本文关键词:中国协商民主的权威模式分析——关于价格听证会中“权威比重”与“热议程度”的定量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发展出了形态各异的协商实践创新,如公共论坛、听证会、居民会议等。相应的,学界关于中国协商的个案研究也已经拥有十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看来,以广泛数据来展现总体面貌的定性研究仍是少数,本文尝试填补这个空白。本文通过搜集全国207场(共计4845人次)价格听证会的人员组成数据,检验了中国背景下"权威比重"与"问题本质(热议程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马克·沃伦的模型说明,如果将权威资源更多地分配给那些相对达成共识的技术性议题,中国协商在效率与合法性上都将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权威 价格听证会 定量分析
【分类号】:D621.5
【正文快照】: 1958年,美国政治与法哲学学会(ASPLP)出版了第一本年刊(NOMOS),命名为“权威”(au-thority)。其中,汉娜·阿伦特宣告了权威时代的终结1。在她看来,历史上的统治者们借以辩护权力的所有资源,无论是自然法、宗教律令、传统习俗或柏拉图式的道德理想,在现代社会中都逐渐失去了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镝;;期待一个完整的“被时代”[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9年09期
2 柴清玉;听证会岂能变成“听证秀”[J];决策探索;2005年06期
3 ;一周网谈[J];w,
本文编号:1126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2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