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关键词: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崛起 和平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 大国责任 治国理政
【摘要】:提倡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付诸实践,代表着中国超越和平崛起的单向论述、丰富和平发展的内容、谋划崛起之后战略走向的努力。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基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是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代表着中国国际合作理论的新探索。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塑造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为关键,以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战略视野,以制度化合作为基本路径,以东亚和中国周边为重点,以丰富和完善中国地区战略为指向,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另一方面,新型国际关系构想面临诸多理论挑战与现实困境,我们要深入研究国际潮流、大国历史、中国进程,深化对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丰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前瞻性地规划中国崛起之后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战略布局;同时在实践中要客观判断国家实力,清晰划定国家利益的底线,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塑造新型大国形象,并强化战略管理意识,妥善应对重大分歧。
【作者单位】: 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
【分类号】:D815
【正文快照】: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力争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构想,气势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格;;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4期
2 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3期
3 阮宗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超越历史 赢得未来[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2期
4 门洪华;刘笑阳;;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2期
5 杨洁勉;;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1期
6 李景治;;国际变局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J];新视野;2015年01期
7 沈大伟;狄飞;;中国的世界梦——新型大国关系以及美中关系的未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04期
8 朱杰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转型[J];国际观察;2014年03期
9 门洪华;;中国对美国的主流战略认知[J];国际观察;2014年01期
10 王帆;;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炜;;网状伙伴外交、同盟体系与“一带一路”的机制建设[J];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06期
2 杨少晨;;时间与空间新型国际关系中的时空观[J];科学中国人;2016年35期
3 林尚杰;;试论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深化[J];南方论刊;2016年12期
4 韩一元;;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历程与展望[J];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11期
5 郭楚;徐进;;打造共同安全的“命运共同体”:分析方法与建设路径探索[J];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06期
6 陈东晓;封帅;;体系变革背景下的中俄印三边合作关系——现状、条件及前景[J];国际展望;2016年06期
7 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06期
8 沈雅梅;;亚太秩序的构建:基于中美日视角的分析[J];国际观察;2016年06期
9 朱杰进;;金砖银行、竞争性多边主义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J];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05期
10 吕耀东;谢若初;;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新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4期
2 金灿荣;王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张清敏;;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苏长和;;习近平外交理念“四观”[J];人民论坛;2014年06期
5 门洪华;刘笑阳;;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史进程、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6 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7 袁鹏;;新时期中国的大战略——对“十八大”报告的战略解读[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5期
8 黄超;;全球援助治理的机制与模式[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3期
9 叶玉;;中国与多边发展体系——从受援者到贡献者[J];国际展望;2013年03期
10 约翰·柯顿;朱杰进;;G20与全球发展治理[J];国际观察;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5 王晓秋;;19世纪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王奎;;管理的精髓——有效沟通[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10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聃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文化与国际关系:微观研究视角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胡言午;国际关系向多极状态演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欧洲所 刘立群;国际关系中民主与不民主的较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郭建平;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N];学习时报;2001年
5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雨文;合作共建:云大国际关系教研渐显特色[N];云南日报;2006年
7 白云真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欧洲国际关系》之地区性与学科性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魏青松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关系的伦理学解读:效度、限度和速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孙吉胜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不能忽视语言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钟声;引导国际关系新发展[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京东;国际关系中的威望动机与政策[D];南京大学;2014年
3 袁野;国际关系中的污名[D];外交学院;2016年
4 李萌;约翰·伊肯伯里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春英;新葛兰西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6 鲁肖;“文明力量”的困境?[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73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7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