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6-09-23 21:30

  本文关键词:现代世界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在国外,《现代世界体系》一书早已成为引起多方面学者广泛关注的一部名著。我们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该书第一、二卷,在国外早已分别译为法、德、意、西、葡、挪、匈、罗、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和日本等国文字出版,还出版了布雷尔盲文版。凡是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的学者、研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发展学家,包括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战略学的学者,对他的观点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他的观点加以引述和讨论,都得承认它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名著。
  

目录

中译本第一、二卷序
中文版序言
导言:论社会变迁之研究
第一章:序幕在中世纪拉开
第二章:欧洲的新劳动分工:大约1450—1640年
第三章:绝对王权与国家统制主义
第四章:从塞维利亚到阿姆斯特丹:帝国的失败
第五章:强盛的中心国家:阶级的形成与国际商业
第六章:欧洲世界经济体:边缘与外部领域
第七章:理论的反思

序言

   庞卓恒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中译本现在能够呈现于读者面前,总算实现了我们大家敬重的罗荣渠先生的遗愿。
   荣渠师在80年代初访美期间,获悉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享誉西方学术界,是西方大学生必读的参考书,遂以浓厚的兴趣研读了这部著作。他认为沃氏的世界体系理论反映了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于1984年发表题为《关于开创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局面》的文章中,还论及世界体系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史研究的影响。荣渠师认为《现代世界体系》不是一般的世界近现代史著作,而是一部整体地阐述近5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综合性宏观论著,对我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应该翻译介绍给我国读者。80年代中期,他约请在沃氏执教的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社会科学系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路爱国、朱青浦等着手翻译该书第一卷。他们因学业繁重和人员流动,几年间仅译出一半,于是荣渠师另请他的几位学生译完了第一卷,并约我组译该书第二卷。由于组译工作,荣渠师与沃勒斯坦书信往来渐频,情意渐笃。1987年沃氏来北大讲学时,把《现代世界体系》一至三卷赠给荣渠师,并在卷首写道:“但愿中国历史学家会帮助我们为《现代世界体系》作出富有意义的阐述。”
   由于联系出版受阻,拖延了几年。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作出了出版此书的慷慨承诺后,荣渠师帮助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美国学术出版公司取得版权转让,同时约请黄席群先生初校第一卷的译稿。黄先生在校完导言和第一章后生病,又转请宋蜀碧女士初校。校改完毕后,荣渠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重任的同时,奋笔作最后审校。不幸刚改完第五章,长期被高强度创造性笔耕的兴奋所掩抑的沉疴,突然爆发,夺去了他充满创造热忱的生命。师母周颖如,于悲恸之余毅然完成了最后两章的校审。高教出版社王方宪编审更是日以继夜,抓紧进行编审付梓。现在这两卷译著终于能与读者见面,荣渠师英灵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
   荣渠师生前曾决定要亲自动笔写一篇中译本序言,不幸未能如愿。师母提议由我来补做此事。我自然不能推辞。出于对老师和师母的敬重,也出于对沃勒斯坦这部著作的价值的认识,我愿就此向读者介绍一些我个人的体会。
   在国外,《现代世界体系》一书早已成为引起多方面学者广泛关注的一部名著。我们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该书第一、二卷,在国外早已分别译为法、德、意、西、葡、挪、匈、罗、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和日本等国文字出版,还出版了布雷尔盲文版。凡是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的学者、研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发展学家,包括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战略学的学者,对他的观点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他的观点加以引述和讨论,都得承认它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名著。
   沃勒斯坦(1930—)在西方学术界常被称为“新左派”学者或“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青年时代,曾有一段使他终生难忘的非洲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第一次去非洲是在殖民时代。我目睹‘非殖民化’过程及其后一连串主权国家的独立。作为一个白人,我当时受到长期生活在非洲具有浓厚殖民主义思想的欧洲人的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者,我曾与非洲解放运动年轻的勇士们同仇敌忾,共享欢乐”。他的非洲研究成果,在60年代凝结为两部专著:《非洲独立的政治学:非洲现史论》(Africa:ThePoliticsofIndependence;AnInterpretationofModernAfricaHistory,N.Y.VintageBooks,1961)和《非洲统一的政治学:一种当代社会运动的分析》(Africa,ThePoliticsofUnity;AnalysisofaContemporarySocialMovement,N.Y.Ran—domHouse,1967)。对非洲的研究使他感到,殖民地时期和“非殖民化’’以后的非洲,都不能孤立地认识,只能置于一定的世界体系之内,作为那个体系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显然,这样的经历和研究,成了他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缘起。
   自此以后,他一直从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研究,作为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Profes—sot),自197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该校“布罗代尔经济、历史体系和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他还担任着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可以说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的学派,各家观点虽然互有轩轾,但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来研究,而不是把单个国家作为研究单位,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个学派的相当大一部分成果,汇集为“现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StudiesinModemCapitalism)出版。该丛书编委会设在巴黎,共有三位编委,,沃勒斯坦是其中之一。他在该丛书中已先后发表三部著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世界经济体的政治学:国家二运动和文明》(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y:TheStates,TheMovements,andTheCivilizations,CambridSeUniversityPress,1984)、《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论变动中的世界体系)(GeopoliticsandGeocul—ture.EssaysontheChangingWorld—syst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这三部著作是他在《现代世界体系》这部多卷本巨著中阐述的观点的进一步发挥。显然,沃氏已是这个国际性的“世界体系”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顺便说说,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译著,沃氏所用的英文原名是TheModernWorld—System,其中Modern一词究竟译为“近代”还是“现代”,这个问题我曾和荣渠师讨论过。他的意见是,英文Modem一词一向包括我们所说的“近代”和“现代”,而沃氏此书论述的历史时段,按他的规划,也是要从16世纪一直论述到当代。第一卷论述时间为“延长的"16世纪,即1450--1640年;第二卷为1600--1750年(原计划为1640--1815年);1989年出版的第三卷论述时间为1730--1840年(原计划为1815--1917年);第四卷原计划要论述“从1917年到目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巩固以及这种巩固引发的特殊‘革命’的紧张局势”(还在写作过程中),既然如此,译为“现代”才符合沃氏本意。这样,我们就决定把它译为《现代世界体系》。
   沃氏的这部巨著,体系宏阔,而且枝蔓纷繁,为便于读者览读,我愿在此就沃氏的“世界体系观”略作一点梗概性介绍。
   沃氏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等。这些“世界性帝国”有一个单一的政治中心,但没有与之相应的“世界性经济”,即使有一点,也是极不稳定的。到了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是由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我们名之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以16世纪而论,“边缘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中心区是雇佣劳动和自我雇佣,……半边缘区是分成制……世界经济体正是建立在下述的居高临下地位之上,即当时存在三个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确实有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话,就不可能确保剩余产品流入西欧以保障其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16、17世纪,它的中心区处于西北欧,边缘区虽已扩及美洲等地,亚洲和俄国都还处在其边界之外,半边缘区也主要在欧洲,因此还只是“欧洲的世界经济体”。产业革命后,主要在1815—1917年这个时期,它逐渐扩及到全球。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分布也发生变化,有正向变化,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会有逆向变化,即某些经济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会扩大和转移。中心区各强国中,往往出现实力超过其他中心列强的霸权国家,首先是在生产领域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带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销售优势,进而带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压倒优势。“某一中心国家实际上只是在很短的时刻内可以同时在生产、销售和金融方面优于所有其他中心强国,这种暂时的顶点就是我们所称的霸权”。“同样,优势的丧失似乎也是同样的顺序(从生产到销售,再到金融银行业)”。“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真正的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16世纪的霸权国是荷兰,17、18世纪被英国取而代之。19世纪以后,随着中心区逐渐由西欧扩大到北美,英国霸权地位逐渐失落,到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霸权国,此后它也逐渐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一系列巨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充满压迫、剥削和不平等。各区域内部和它们相互之间都充满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这个体系还总是经历着由扩张引起的供过于求的“过剩”危机,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振荡。但这个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使它能在500年之久的历程中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和发展。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能保持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率,并能改变分配制度的唯一可替代的世界体系,将引起政治和经济决策层的重新整合。这将构成世界体系的第三种可能形式,即一个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但是,沃氏并不认为那种“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实行的制度就是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难以预测,但这一变革肯定会到来。“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这就是沃氏“世界体系论”的一个粗略轮廓。
   沃勒斯坦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思辨力的学者,他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更是历史思想家和社会思想家。正因为此,他的《现代世界体系》也像他的其他著作一样,提出了一系列宏阔而锐敏的独特观点。大概也正因为思辨宏阔而又充满锐敏的现实感,所以,几乎他的每一部著作问世后都要在西方学术界,甚至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一阵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特别是运用高度宏观的思辨,虽然是把握巨大的宏观过程本质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但很容易出现逻辑推理环节上的疏漏,这就更容易引起争论。例如,沃氏强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似乎“分工”决定了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要分别承担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样一些不同的经济角色。这就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有的批评者说这是一种“新斯密主义”理论。我觉得这样的批评似乎有些简单化。但这里恐怕也确实存,在着推理逻辑环节上的缺陷。分工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分工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沃氏认为那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诸如历史因素,自然条件或生态方面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等等,都起作用。乍看起来,也有道理。但这种“多种因素随机决定论”毕竟不是通往科学答案的阳关道,而是在遇到难以解开的谜底时常常被人们使用的一把万能而又万不能的钥匙。说它万能,因为遇到任何问题都能用它来作出一番解释。说它万不能,因为它对任何一个难题的解释,都不可能令人豁然释疑。决定世界体系中的“分工”和不同的角色地位的最根本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各民族之间妁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分科是以某种自由派的国家观及其对社会秩序中功能和地缘两方面的关系来确定的。如果某人的研究只集中在各种组织,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研究集中在社会体系,其研究将一无所获。我不采用多学科方法(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来研究社会体系,而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unidis-ciplinalyapproach)”。在我看来,传统的分科研究方法虽然确有其局限性,但在社会科学发展的现阶段上,还得承认它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沃氏倡导的“一体化学科方法”确实是一种比“单学科”和“跨学科”方法更高一个层次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当我们览读《现代世界体系》时,可以看到,他确实非常认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也就是说,他力求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军事学、宗教学……等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溶为一体,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而是有机地联系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力求从整体上揭示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和历史轨迹。这可说是对年鉴学派倡导的“总体史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和发展。我们略举数例,看看沃氏是怎样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
   其一,剖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是沃氏世界体系论的主干。这决定了他要广泛涉及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但他又不是单纯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单纯地考察经济史,而是把经济和政治联系起来考察。例如,在探究资本主义经济反复发生扩张引起供过于求的周期性危机的根源时,他指出:“扩张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供过于求——简单的原因在于,供给取决于单个的企业家(对他们来说,扩张时期增加产量就预示着获取厚利的前景);而需求则决定于群体(通过政治机器调节收入分配)。在既定的世界范围的分配状况下,只要生产不断扩大,迟早会出现世界范围的需求不足。要有两方面的努力才能消除这种背离。其一,收缩、停止或至少减缓不断扩大的生产。其二,重新安排收入的分配,以增加全球性需求,最后才得以出现一次新的扩张”。沃勒斯坦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其独特之处在于他把“通过政治机器调节收入分配”纳入到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之中,所谓“政治机器”的调节,并不单纯指统治阶级控制的国家机器的调节,还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政治斗争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这种把经济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的经济周期理论,比某些单纯就经济论经济的周期理论(如太阳黑子周期论、设备更新周期论)显然要高出一筹,而且,沃氏是通过具体的历史过程的展示提升出他的周期理论,这就更富有说服力。他虽然没有像经济学家那样作出周期的计量模型,但他对周期成因和后果的分析,对经济学家或许也会有所启发吧。这对历史学家肯定也具有启发意义。这说明,历史学家只要不满足于单纯叙述经济现象和过程,还要致力于分析其中的因果规律性,就需要勇于涉入经济学领域,但又不仅是跟在经济学家的背后,以历史事实去注释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发挥历史学固有的综合分析优势,兼采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作出独自的分析结论。历史的研究由此就会增加一层新意。
   其二,沃氏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政治进程的研究,也富有新意。例如,不少西方学者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产权私有制度和政府不加干预的自由市场竞争。其中包括一些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沃勒斯坦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来同这些经济学家争论,他指出:“现代世界体系的早期,即至少在16世纪初,并延续至18世纪,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某些场合,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力作用有起有伏,“然而事实上,不管曲线怎样浮动,我们面前看到的却是,在整个现代时期国家权力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看来需要并促进了这一增强中央集权与国内控制的长过程,至少在中心国家是这样”。人们会相信谁呢?恐怕大都会相信历史事实依据更充分的一方。
   其三,沃氏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思想、文化的演进过程,也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例如,他对16世纪和17世纪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总体特征和趋势作出这样的概括:“延长的16世纪不仅是一个通货膨胀的世纪,而且是一个结构上的革命时代,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广大人民愿意接受新的革命思想。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思想使那些不顾一切要摆脱控制的人们具有了激烈的品质。17世纪则代表了一个平和与冷静下来的时代。古典主义,像专制主义一样,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描绘,而是一种纲领——一种使政治和文化的首创精神回归到上层社会的纲领,以便更好地领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诞生所反映的根本的社会变迁”。这样宏观的论断是在丰厚的历史事实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也是把社会和文化思潮趋势与经济和政治运动的走向紧密联系起来考察,清晰地揭示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的精辟论断。这再次显示了沃氏坚持“一体化学科方法”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沃勒斯坦专为本书中文版写的序。译成中文,它虽然不到一千字,却蕴含着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完全的内容。读者如果开卷之时先读一遍,览毕全书之后再读它一遍,定会获益匪浅。
   这两卷译著都是集体协作劳动的成果。第一卷初译稿分别由以下译者承担:赵自勇译作者中文版序言,尤来寅译导言,路爱国译第一章,王加丰译第二章,冯棠译第三、四章,牛可、杨辰起译第五章,朱青浦译第六章,郑如涛译第七章。第二卷的初译稿由以下译者承担:吕丹、刘海龙译序言和第一至第四章,侯树栋和王勇译第五至第六章。王勇还编制了中英对照译名索引。李垮、马庆云、赵文君协助整理了部分译稿。庞卓恒对第二卷全稿作了总校审。我们的译作难免存在疏漏、欠当之处,衷心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中文版序言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一书讲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即现代世界体系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现代世界体系是一历史体系,发端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后来扩展到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带也纳入其中,直至覆盖了全球。我认为,直到19世纪中国才被纳入了这一世界体系。

.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为什么发端于西欧而不是中国,对此学术界已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讨论。中国和西方的许多知名学者都参与了。我曾两次探讨这一问题,一次是在《现代世界体系》的第一卷第一章中(最早成文于1970年);另一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体系”一文中,此文发表在《评论》杂志第15卷第4期、1992年秋季号的第561--619页(距第一次已有20年了)。在这篇简短的序言中,我不可能再次展开这一话题。
   但是,请允许我对于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略述几点看法:
   第一,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资本主义是一剂危险的麻醉药,在整个历史上,大多数的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一直在阻止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在最为虚弱的时刻对它屈服了。我们从此都在承受资本主义带来的后果。
   第二,我们并非处于资本主义胜利时期,而是处于资本主义混乱的告终时期。遍及全球的反国家心态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主要症状,也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催命剂。只要有众多的国家存在,资本主义就需要强化国家结构,不是像虚夸不实之辞所说的那样,要削弱它。
   第三,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此前的大多数体系也是如此。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现代世界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1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21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