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理论特色 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透过整个世界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关系,揭示出了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的本质、社会的发展阶段及规律的科学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形态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线索,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包括其形成背景和形成历程。第二部分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系统解读,将其归纳为社会形态的结构、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的更替三大部分。通过前两个部分的研究得出本文第三部分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独特的理论特色,将其理论特色总结为“三个统一”即决定性与选择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第四部分从一般意义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价值阐释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论证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创新了社会形态理论。这就理顺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与流的关系。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D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加清;王跃;;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2 洪光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辨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焦存朝;;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系统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J];党史博采(理论);2014年04期
4 杨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正[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沈湘平;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唯实;2002年07期
7 邵腾;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双维多级构造的整合研究[J];学术月刊;2004年08期
8 刘荣军;;马克思三大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中的社会财富观[J];哲学研究;2009年07期
9 洪光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10 洪光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考察[J];哲学研究;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晓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国问题和经验的哲学把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庞卓恒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伟大转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赵剑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赵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N];济宁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黄维政;“特别策划”: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增剑;马克思三形态理论中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山东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卓;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赵旭东;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3 陈旭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杨维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5 王真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孙志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刘金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5年
8 齐效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苏晶晶;从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看科学发展观[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曾依静;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重视角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96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29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