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哲学反思
本文关键词:事实与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哲学反思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关系事实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互动 不确定性
【摘要】:国际关系研究对象作为社会事实,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具有可以观察的外在现象,另一方面则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对于前者,人们需要而且必须进行实证性研究,对于后者,人们需要而且只能进行诠释性研究。与这两者相对应,国际关系研究需要提出解释规律的理论,也需要提出解释意义的理论。现在的各种主流理论,尽管都有合理的逻辑与现实意义,但从哲学角度来讲,它们的争论却没有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准确的预测,而在于指出需要关注的方向与因素,以及事态发展的可能变化范围。无论从学理角度,还是从外交决策角度来看,这一点都体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不论是理论之争还是方法之争,国际关系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大争论”迄今都没有结果。从现有的经验来看,继续这种争论已没有意义。要推动学科的发展,也许需要跳出争论本身,从更高的哲学层面进行反思,以便探索新的研究路径。简而言之,从哲学角度反思国际关系研究,就是要思考国际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3 赵长峰;相对获益与国际合作[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4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朱听昌,李鹏飞;试论冷战后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J];当代亚太;2003年09期
6 俞新天;21世纪初东亚合作问题[J];当代亚太;2003年10期
7 张金荣;;试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因[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8 姜秀敏,林红霞,吴舒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解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陈以定;浅析中国反恐的国家利益与实践体系[J];东南亚纵横;2003年11期
10 高伟浓,胡爱清;论战后东南亚国家对日本认识的演变[J];东南亚纵横;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孙午生;普京的社会发展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2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3 庄一召;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3年
4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5 唐国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6 孙宏伟;结构位移与流程突变[D];吉林大学;2004年
7 唐,
本文编号:1328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2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