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后”社会运动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本文关键词:香港“80后”社会运动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出处:《新视野》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开始经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香港"80后"以活跃的姿态参与香港社会运动。香港"80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向,导致新社会诉求的产生,迫使香港传统政党以改革姿态迎合这些后物质主义选民,加剧了因价值观念代际转换而引起的代际冲突,给香港社会运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新挑战,香港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社会思潮分析与有效引导的对策研究”(14ZDA058)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七’前后香港社会运动比较研究”(125C076)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项目“香港社会运动研究”(SZUJBF2014年第4号)
【分类号】:D676.58
【正文快照】: 每一场社会运动背后,价值观都是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根源。价值观透过有组织的社会运动,能够持续地促进社会变迁。香港“80后”在价值观上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其活跃参与香港社会运动的重要理念诱因。一香港“80后”社会运动的新特性香港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鼎新;雷天;;骚乱,革命 还是社会运动?[J];博览群书;2008年01期
2 李德满;;社会运动何以在中国产生——中国社会运动的海外研究及其进展[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丁晔;;从国家与社会运动的互动看社会运动的“制度化”[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9期
4 文晓灵;谈谈当代西方新的社会运动[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03期
5 戴维·楚贝克;吴玉章;;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回顾[J];环球法律评论;1993年03期
6 张书印,韩丽嵘;社会运动,社会实践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经济师;1996年09期
7 盛凌振;社会运动的政治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段青;;社会运动成败的必要条件——《构建种族与民族》和《运动成败原因》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1期
9 布莱恩·多尔蒂;蒂莫西·多伊尔;周娜;瞿金秀;;跨越边界:跨国政治、社会运动与现代环境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10 英格福尔·布吕道恩;郭晨星;;激进行动主题公园中的自我体验?——后现代境况中的社会运动与政治表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许俊达;汪玉娣;;论马克思的社会时间思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3 方旭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社会运动[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魏巍;;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5 刘峰;;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抗争[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覃哲;;邻避社会运动中都市媒介对集体认同的构建及其市场动因——以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7 魏光奇;;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的精神机制[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的研究前沿[N];学习时报;2003年
2 赵鼎新;社会运动和“人民”登上历史舞台[N];东方早报;2013年
3 媒体人士 陶舜;“开房找我”:网络社会运动雏形初具[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友梅;完善社会建设的中观制度环境[N];解放日报;2010年
5 李永刚;抚慰伤痛的香港社会运动[N];南方周末;2008年
6 中国科学院 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泳;占领的一代[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雷天;浪奔浪流:从激情到理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玛丽·卡尔多;一种解放的全球公民社会思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一如既往关心台湾民众利益[N];团结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石XZ洋介;社会运动摄影的意义探索[D];复旦大学;2013年
2 陆海燕;运动与政治的逻辑[D];武汉大学;2009年
3 徐步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冷战后跨国社会运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芳;基本权利视野下的香港社会运动[D];广东商学院;2013年
2 胡文魁;政治过程理论视角下波匈捷三国冷战时期社会运动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蒋梦捷;台湾媒体太阳花学运报道的框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符婉;微博与当代社会运动的革新[D];内蒙古大学;2013年
5 孙礼文;“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传统社会运动因素[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刘娟;互联网时代的轻社会运动[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亚南;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运动动员结构[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3年
8 卜晓珊;网络社会运动发生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美琴;转型期改良性社会运动的建构[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周乐璋;国王与政治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3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3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