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暨南大学》 2013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
张露
【摘要】:20世纪末以来“汉语热”现象形成国际社会文化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在全世界的推广,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作为时间起点,对发展至今的“汉语热”国际现象进行描述,并分析了“汉语热”国际现象出现的若干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找出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汉语推广的策略。“汉语热”现象可以说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开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兴期,20世纪90年代的升温期,21世纪以来的持续升温期,“汉语热”现象愈演愈烈,方兴未艾,大有演变为世界性语言的趋势。这种“汉语热”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将原因分为个体层面原因,国家层面原因和国际层面原因,其中不同的层面对“汉语热”现象的推进又出自不同的动机,所以细分可以划分为个体层面的职业需求、文化需求和兴趣需求,国家层面的政治推动力、经济推动力和文化推动力,国际层面的国际政治因素,国际经济因素和国际文化因素。但同时“汉语热”作为一种国际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效绩不足,汉语传播由于是政府主导而遭遇政治阴谋论;经济效益不足,未能确立形成理性经济人发展思路;文化效应不足,语言传播与文化割裂缺乏文化支撑;教育效能不足,配套系统不够完善,发展缺乏后劲。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首先笔者认为政治效绩和文化效应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可以从国际关系的视角从宏观上把握思路,而经济效益和教育效能属于“技术操作”领域,可以从一些操作层面从微观上具体提出对策。其次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关系层面,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都相当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汉语热”作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在推广策略上应具备全局思维,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考虑和整合对策方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西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长江学术;2008年01期
2 郭力;;来华留学生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3 陈曦;;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对外传播;2009年09期
4 陈桐生;;提升孔子学院办学水平的若干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5 姜红;;论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6 张晖;;从海外孔子学院师资状况寻求外语专业教学的突破点[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朱陆民;刘梓红;;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黄磊;澳大利亚华文教育之现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马跃;;暨南大学在南非孔子学院成功开设汉语学分课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龚晓珺;贺金瑞;;文化话语权与文化多元性——从“汉语热”、“英语热”谈起[J];理论学刊;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
3 程家福;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结构研究(1950-200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金薇;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琳;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辽宁大学;2011年
3 田迎春;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璐;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分析与建议(2001年-2010年)[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郭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树利;战后美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袁源;冷战后加拿大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黄明焕;战后印支三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维维;中美建交后美国汉语教学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潘睿;当代欧洲华文教育探析(1970—2006)[D];暨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婷;符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听力教学研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赵睿祥;;浅谈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李天洙;韩国大学汉语教学状况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晓丹;中介语的动态研究对成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张明莹;中级汉语语法教学体系亟待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7 罗庆铭;菲律宾华语教学中的借鉴问题[J];八桂侨史;1996年03期
8 李嘉郁;近20年华文教育形势浅析[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9 刘芸芸;;澳大利亚华文教育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J];八桂侨刊;2009年02期
10 张西平;;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苏冠蓉;黄海涛;;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的文化价值分析[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30年学术研究回顾[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王铁山;;影视传播、文化营销与影视文化贸易先行——韩国的经验与启示[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4 周聿峨;廖小健;杨松;;华文教育与海外统战工作[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5 黄远;;浅析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语境的设置[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周曼群;;2000年以来汉语听力教学新领域研究评述[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姜珊;;长城汉语多元教学模式研究[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张嘉园;;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情况的考察——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张文浩;;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宣传策略及其受西方国家的影响[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章石芳;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金薇;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攀;支架式汉字教学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姜媛媛;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方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窦连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音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炜中;试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温明亮;泰国孔子学院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思毅;论从汉语语言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暨南大学;2011年
9 苏海菊;论汉字的性质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一超;;外国留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之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高燕;;全球化时代汉语传播的意义及其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孔文华,王晓芳;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韦森;言语行为与制度的生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碧波;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7 黄学松;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J];八桂侨史;1991年02期
8 谢美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变迁和前景[J];八桂侨史;1991年03期
9 郑甫弘;新加坡华文教育再兴的动因和前景[J];八桂侨史;1992年04期
10 刘崇汉;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J];八桂侨史;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宇明;[N];光明日报;2004年
2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致公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 蔡建国;[N];联合时报;2008年
3 马相武;[N];民营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2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4 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
5 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芮茵;扶助式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波;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林少骏;清代琉球来华留学生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平;当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与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星;论国际教育合作与其对增强我国软实力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荣耀;意大利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广兰;明末三朝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莉娜;从《新编基础汉语》看“语文分开”的初级对外汉语教学模式[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培栋;战后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郑秋坤;论美国国家英语传播政策对中国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启示[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园婷;;“汉语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2 韦静;;世界汉语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4期
3 顾列铭;正在掀起的“汉语热”[J];中关村;2005年09期
4 康健;;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周聿峨;罗向阳;;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汉语推广[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6 高燕;;全球化时代汉语传播的意义及其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王红梅;;“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8 齐琦;;对外汉语专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9 肖可;透视全球汉语热[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14期
10 肖禾;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J];决策与信息;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德祥;;语言应用的国家战略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澄霄;;汉字在强势语言中的定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文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占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热之考察[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胡守文;;永远的魅力——大陆出版业之当下与未来[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顾颖;;《你所不知道的当代中国》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8 修美丽;;对外经贸大学预科班的教学管理[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9 李得卉;;浅探《现代汉泰词典》的几个问题以及汉泰词典的编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记者 孙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N];文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陈化先;[N];江西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鲁小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傅振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吴琦幸;[N];东方早报;2005年
8 邱孝益;[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9 王攀 王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王波;[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IRIWAN WORRACHAIYUT(韦丽娟);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樊荣;语言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2 冯晓瑞;针对印尼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法探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刘媛梅;母语教育危机下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国华;针对美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法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冉建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D];兰州大学;2012年
6 贾岱;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2年
7 张雪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委婉语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陈方舟;赞比亚汉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黄璐璐;韩国高中中韩汉语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陈炜;对外汉语教学成绩测试效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热”国际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4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