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
本文关键词:2006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06年度,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有的一些重大的深层缺陷并未得到明显改进。在学科队伍与研究平台等方面,已粗具规模,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仍存在研究力量地域分布失衡、部分期刊作者面较窄、国际学术交流“赤字”严重等问题。在研究进展方面,研究领域稳步拓展,多元化趋势明显,开始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学术大国应有的广度与气度。具体的成绩与问题则是:理论研究向多维度拓展并开始探索中国理论或学派的生成,但力度与深度均嫌不够;经验研究虽紧紧抓住了服务于中国外交这个核心,但缺点是诠释有余,反思不足。在学术创新与批评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创新疲软、批评乏力,这正在成为影响
[Abstract]:In 2006,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some of the original major deep defects have not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disciplinary team and research platform, has been a coarse scal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forces, the narrow scope of some journal authors and the serious "deficit"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In the research progress, the research field is steadily expanding and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is obvious. It begins to reflect the breadth and tolerance of China as a potential academic power. The specific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r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expand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began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theory or school. But the intensity and depth are not enough; Alth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tightly grasped the core of serving Chinese diplomacy, its shortcomings are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annotation and insufficient reflection. 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criticism, innovation is weak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many factors. The lack of criticism is becoming an impact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资助的所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近十余年来,国际关系学在中国进展迅速,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与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持续的分析与批评,特别是指出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一些痼疾,并提出了诸多建议。①这些建议是否已经被学界所接受并实施?中国国际关系学是否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展?还有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惠云;;防御性的中国战略文化[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2 夏莉萍;;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状况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3 叶自成;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4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5 陈岳,李永成;国际关系学:进展与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3年12期
6 于铁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期
7 何忠义;从国际关系期刊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基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1期
8 薛力,邢悦;新自由制度主义含义辨析——兼谈范式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1期
9 汪海;;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道——中国与海湾油气安全连接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10 庞中英;;全球化、社会变化与中国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中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4期
2 张清敏;;外交决策的微观分析模式及其应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3 宋效峰;;论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一种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5 张秋霞;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现存问题与思考[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6 黄真;;文化合作论:价值与批判[J];国际论坛;2007年04期
7 门洪华;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J];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期
8 王展鹏;;战略、制度与伦理——欧洲经验的意义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6年08期
9 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10 门洪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J];美国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2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4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5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戚洪国;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超;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缘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郭德峰;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保护[D];湘潭大学;2007年
3 罗丹丹;从“社会文化透镜”分析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D];外交学院;2007年
4 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年
5 宋捷;论能源消费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曾天从;哲学视野下的和谐世界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硕;试析先秦儒家外交思想的范式[D];外交学院;2007年
8 王瑞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春胜;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政治风险及对策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守秋;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J];现代法学;2005年06期
2 王义桅 ,倪世雄;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J];开放时代;2002年05期
3 时殷弘;事实与理论: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理论化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4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田野;交易费用:解读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1期
6 李少军;“冲突——合作模型”与中美关系的量化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4期
7 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8 唐小松;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9 周凤起;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01期
10 马志光,朱德领;论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元真;胡O,
本文编号:1377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7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