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
本文关键词: 和平与发展 国际关系学 学科体系 出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平与发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Abstract]:Peace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main them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manence, primacy and human nature, which are the them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can reflect the purpose of Marxist theor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law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clearly evaluate the value standards of various phenomen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必有其特定的主题。这一主题反映该学科的宗旨,体现该学科的存在价值。它在一门学科中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该学科的全部内容都应以其为核心和中轴而展开,从而构建成一个科学、严禁的体系。中国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经由原来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任良耀;批判仍是小说的一种基本职能——从哈代、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艺术世界比较中得到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黄黎;;马林来华与共产国际联孙方针的确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5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褚一纯;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谈《资本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8 常笑;;从《君主论》看现实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桑雷;;全球化视角下霸权思想的理性思维[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侯发兵;王安平;;国际冲突的蛛网模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孟庆宝;;评析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中保;;企业公有性、效率与经济发展[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7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7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8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甘湘武;中国与尼日利亚双边投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朝林;;浅析外交学中的几组概念[J];改革与开放;2009年10期
2 司德坤;;国际关系研究与教学需要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3 ;学术交流活动[J];和平与发展;1997年03期
4 张雪飞;论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战略思想[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谢灿坤;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熊琪;和平与发展的呼唤──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J];新东方;1995年04期
7 高祖贵;面向新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战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12期
8 王在邦;世界主流不会偏离和平与发展[J];了望;1999年34期
9 潘晔;论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思想[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10 魏汝英;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亚青;;学科进步与平等的学术批评精神——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科史视域下的国际合作研究:一种单向度的关联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朱立群;;后记[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放;;答谢词[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蔡自兴;;智能控制学科体系的初步框架[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建国;中国企业如何走得出去,,站得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国宣;国际关系学院形成军队指挥学新型学科群[N];解放军报;2004年
3 州社科联 贺先枣;试谈建立“康巴学”学科体系的意义[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4 记者 鲍道苏 通讯员 陈捷;北科大改造学科体系实现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国际关系学院 文闻;“工作坊”里新意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程义峰 刘丹;争议事端揭疮疤[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杨凯;把好科研课题申报关[N];解放军报;2008年
8 凌德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国讯;与国际学科体系兼容 收词数量覆盖面广[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北京外交学院教授 黄金祺;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和谐世界”构想[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正荆;信息社会学研究内容、理论范式与学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德钦;施工工效学原理与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8 李晓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9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薇;新时期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D];吉林大学;2008年
2 严鹏程;中国环境社会学框架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曾进;多媒体设计学科体系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周丽霞;论信息法学研究模式及学科体系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蔡冬丽;论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D];河南大学;2009年
6 唐炎;体育学学科体系现状考察及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童宪明;体育法学的学科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丽红;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9 刘买如;关于构建体育环境学新学科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霓;论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兴起和演进[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2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4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