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肯定性行动研究——马来人优先政策的合理性反思
本文选题:马来西亚 切入点:肯定性行动 出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帮助马来人追上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华人,马来西亚建国之初推出了肯定性行动。随着马来人在现代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与全国族群结构相一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有助于马来西亚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族公平竞争的自信心,不利于族群间的和谐相处及马来西亚的长远发展。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马来西亚有必要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平等"的观念逐步转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平等"的观念。
[Abstract]:In order to help the Malays catch up with the economic advantage in Chinese,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Malaysia launched the affirmative a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lay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modern economic sectors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Malay and Chinese is greatly reduce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tability of Malaysia society, but also led to the Malays is too dependent on the government, not fully established and their fair competition confidence, is not conducive to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Malaysia. After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ays and Chinese in the economic field of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Malaysia from th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between ethnic groups for equality" gradually turned to "strive for individual competition opportunities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通识中心;
【分类号】:D7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芝;吸收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J];东岳论丛;2003年04期
2 张文静;;美国肯定性行动的政策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9年00期
3 朱世达;克林顿政府在肯定性行动中的两难处境[J];美国研究;1996年03期
4 石培培;;难以实现的平衡——中美肯定性行动政策比较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杨光明;;肯定性行动刍议[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1期
6 王凡妹;;西方教育领域的种族或族群优惠政策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以美国“肯定性行动”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7 陈亭君;;浅析美国的“肯定性行动”和反向歧视[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4年05期
8 杨伶俐;;理解“肯定性行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张立平;论肯定性行动[J];太平洋学报;2001年03期
10 张文静;;美国肯定性行动的政策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华;肯定性行动,透视美国的重要参数(一)[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严华;肯定性行动:透视美国的重要参数(三)[N];中国民族报;2012年
3 严华;肯定性行动,透视美国的重要参数(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李卫红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用肯定性评语激发学生兴趣[N];甘肃日报;2004年
5 周少青;反歧视:“肯定性行动”政策和立法的本位[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张颐武;从基层看“相信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7 张颐武;公正的力量:在基层体验中国[N];文艺报;2007年
8 施承孙 宫宇轩译自《走出焦虑》;怎样建立自信[N];健康报;2000年
9 李荣国邋薛志亮 夏凉;检讨的历史与历史的检讨[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徐祥临;为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做实事[N];中国社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超;美国“肯定性行动”中黑人就业政策研究(1965-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爽;论肯定性行动[D];山东大学;2011年
2 高寒梅;论德沃金关于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的理论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3 苗华伟;肯定性行动兴衰原因初探[D];外交学院;2006年
4 鞠立斌;当代美国的“肯定性行动”与黑人就业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聂菁;功利主义视角下肯定性行动的合法性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启示[D];广西大学;2013年
6 樊凌衡;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强;资本主义肯定性成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娟;美国肯定性行动的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曾一璇;肯定性行动的合法性争论:赞成与反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晓亮;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宪法争议[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1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58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