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机制: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
本文选题:澜湄合作机制 切入点:次区域主义 出处:《亚太经济》2017年02期
【摘要】:"高阶的"次区域主义有其内在逻辑和实践基础,是中国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尝试。在梳理次区域合作"升级版"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讨论,并对如何推进"高阶的"次区域主义提出了政策建议。澜湄合作机制比区域内原有诸机制有着独特的新意和特点,中国应将其打造成为周边外交和次区域合作的新亮点,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妥善地与原有多边机制进行协调和对接,统筹次区域内的众多合作机制协同发展;应增强澜湄合作机制的吸引力,力求使澜湄合作机制得到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充分接受和认可;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澜湄合作为基础,积极探索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近期可以"中路突破、撬动两翼"为策略,逐步推进次区域合作全面和深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高阶"次区域合作。
[Abstract]:"Higher order" regionalism has its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basis, is China (regional)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sub regional cooperation upgrade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two aspects, and how to to promote the "higher order" regionalism to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region Mei Lan than the original mechanism with new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hould make it a diplomatic and sub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serve a new bright spot, with a road construction; should be properly coordinated and docking with the the existing multilateral mechanisms,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y sub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hould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Mei Lan Lan Mei attraction, and strive to mak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y the Mekong countries ful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Lanmei cooper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ighborhood's fate community. In the near future, we can take the strategy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middle road and leveraging the two wings" as a strategy, and gradually push forward the sub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way, making it a real "high level" sub regional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基金】: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重大项目“东盟共同体建成后东南亚地区一体化问题研究”(批准号CKZD201608)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澜湄机制建设的方向、路径及云南的参与研究”(批准号JD2016YB04)的支持
【分类号】:D822;F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2 张磊;区域主义:通往全球主义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J];国际论坛;2002年06期
3 张振江;;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朱锋;东亚需要什么样的区域主义?——兼析区域主义的基本理论[J];太平洋学报;1997年03期
5 马缨;影响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区域主义的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3期
6 马缨;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7 王少普;战后日本区域主义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日本研究;2004年02期
8 张群梅;两极格局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主义[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9 王少普;“从东南亚向亚太的扩展”——试论冷战时期日本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4年05期
10 刘宏松;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学堂;;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王俊;;区域主义的新路径——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3 吴超;刘春;;城市协作的共生秩序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文化区域主义”影响美国政治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戴丽娜;亚洲区域主义和一体化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记者 唐烨 张小乐;亚洲区域主义机制研讨会举行[N];解放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 本报记者 马鑫 采访整理;东亚“区域主义”的瓶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超;东亚:发挥多样化优势 寻求多样化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桑珠;尝试一种边疆治理的全新表达[N];云南日报;2011年
7 战雪雷;亚洲一体化日益重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 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历史学教授 哈罗德·詹姆斯 翻译 介生 供稿:Project Syndicate;欧洲大国:别动我的浴缸[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公民社会组织与东南亚区域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郇丽;APEC走到十字路口[N];中国贸易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2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吉;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区域主义选择[D];燕山大学;2016年
2 邓红燕;东亚区域主义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
3 吴志强;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D];郑州大学;2014年
4 陈露文;拉丁美洲区域主义的政治效应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李广志;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观及其对亚洲区域主义未来发展的启示[D];燕山大学;2009年
6 王瀚一;区域主义视角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D];吉林大学;2015年
7 张倩倩;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区域主义因素[D];兰州大学;2010年
8 德兰;冷战后的非洲: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D];武汉大学;2004年
9 房敏;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8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5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