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测量与比较研究——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

发布时间:2018-04-11 21:25

  本文选题:新社会阶层 + 中间阶层 ; 参考:《江海学刊》2017年04期


【摘要】: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和不断壮大已经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成为学界研究的新兴领域,其中有关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测量与比较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六省市调查数据,通过采用政府信任、社会安全感知、权利意识、权威认同以及不平等意识五个指标对新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态度进行测量,可以发现:"体制内"中间阶层在政府信任上显著高于新社会阶层群体;相比社会中下层,新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态度不具有明显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倾向;而在新社会阶层群体内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相比较,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更加偏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态度。
[Abstract]:The rising and growing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ave also become a new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Among them,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is an important issue.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six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new social class groups by using five indexes: government trust, social security perception, right consciousness, authority identity and inequality consciousnes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ystem" middle clas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overnment trust than the new social stratum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 and lower social strata,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group has no obvious tendency of liberalism or conservatism.In the new social stratum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n-public economy,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tend to have a more liberal political attitud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政治态度研究”(项目号:17ASH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兆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社会阶层社会角色的科学定位[J];理论前沿;2001年24期

2 罗亚波,吴正林,曾祥祯;新社会阶层成为党的群众基础的客观必然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3 龙士云;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J];南方经济;2003年05期

5 刘华;当代中国的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关系探析[J];求实;2003年04期

6 刘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刍议[J];理论前沿;2003年13期

7 唐颖;上海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及其对党建的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5期

8 王莹;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作用管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文道贵;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10 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力武;江永全;;关注新社会阶层 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2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关于哈尔滨市新阶层新力量的调查与分析[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楠;客观看待新社会阶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鲁宁邋(媒体评论员);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广州日报;2007年

3 叶晓楠;中国新社会阶层引起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叶晓楠;新社会阶层贡献不可低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鲁宁;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商务时报;2007年

6 李新;“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贡献巨大[N];文汇报;2007年

7 杨俊邋洪群联;新社会阶层崛起是社会发达的标志[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新社会阶层的权利与责任[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辜胜阻;鼓励新社会阶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N];人民日报;2008年

10 临汾市委党校 高兰英;现阶段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引导[N];山西党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运阳;中国共产党的新社会阶层理论及其路径选择[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琳琳;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晨航;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翔;“新社会阶层”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作用[D];广东商学院;2009年

5 王珏;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10年

6 任红薇;民主党派发展新社会阶层成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8 韩宏亮;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尹小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志杰;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7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37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