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各国战略位置优劣_中国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1)

发布时间:2016-11-17 19:00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缘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 页 > 观察家 > 视角

中国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1)

丁力

分享

11:49

2010-07-08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丁力 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现实,美国的讨论比中国热闹得多。今年5/6月期《外交》杂志有多篇文章涉及到中国,仿佛各自在表述美国对华战略的不同层面。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但也可以看出美国的许多智囊人物都怀揣着锦囊,并且在热烈讨论他们的观点——这是美国实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外交》杂志文章呼应的是沃玛克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的考察。

中国的中心性

布兰特利·沃玛克是国际关系学教授,擅长以“不对称”理论分析中国的对外关系。在后面这篇文章里,他分析了中国的天下观,指出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他没有说的是,自清末以来,中国放弃了传统的天下观,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而西方则变得更加自信,更积极地推广它的价值体系。在地缘文化的竞争中,西方遭遇到阻力,特别是在伊斯兰地区,但没有一个旗鼓相当的思想和价值体系能够向它发起挑战。在过去数十年的文明传承方面,中国毁弃了传统,又拒绝西方的成就。今天虽然提倡“国学”,却像是邯郸学步的那个人,只能爬回家。其实,“国学”的目的是实用的,是为了抵御“西学”,与学术的关系不大。在尘埃落定之后,很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传统,也没有西方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以高度发达的文明为基础。没有高度的文明,就不可能有坚实的国际战略。至少,我们需要对文明重建和文明引进具有诚意,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未来作为现在的基础。

在中国的天下观中,还包括中国的地理中心性,虽然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仅限于(大)东亚,而且中国没有向世界扩张的冲动。天下观的核心中国的中心性,这个中心不仅是地理的中心,也是权力的中心、文明的中心、道德的中心。对地理中心的认识强化了对这些中心的认定。

在中国的中心性基础之上,沃玛克探讨了明代中国如何实施国际关系。要点无非是王庚武总结的三点:道德优越、公平、无外。这三者都是文明的内容,在国际关系中属于地缘文化的范畴。明朝依靠这三点,在东亚地区建立了普世文明与价值,并保持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现在在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当然不错,但统治者的责任首先是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民,行有余力,再顾及其余。至少,目前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中国应该接轨。另外,这个形象不是中国自己设计的,而是别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希望中国成为的样子。中国被动接受别人的设计,原因是没有自己的国家战略,不知道该如何促进自己的利益。

中国喜欢赞扬。但是,事实往往是,赞扬者认为中国已经够好了,而批评者则希望中国更好。现在美国似乎对中国很满意。但是,对于中国,仅有美国的满意是不够的。国家间竞争如同世界杯足球赛。自本届开赛以来,所有参赛球队对法国队都很满意,德国队对它的老对头英格兰队很满意,葡萄牙队对朝鲜队一定特别满意。中国队一如既往地留在国内,当它看到亚洲球队被淘汰的时候也会很满意:它的压力减少了——如果它还能对预赛不出线感到压力。

为了避免随着别人哼唱的小曲起舞,中国必须制定国家战略。谈到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不得不提我的近作《地缘大战略》(1、2)。本文提到的主要观点,无论是我的还是别人的,在《地缘大战略》中都有较详细的叙述,而且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也只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了。尽管有很大篇幅用在历史和理论上,但此书完全以实用为目的。

以下内容是对这期《外交》杂志上几篇文章的评论。《外交》双月刊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国际政治刊物,经常预示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趋势,甚至能够改变。即使在这样一本杂志中,精彩的内容也不多见。但今年的5/6月刊中却刊登了多篇有意思的文章。最重头的封面文章是《中国的大地图:北京在陆地和海洋上能走多远?》(在内文中的题目是《中国权力的地理》),读者可以与沃玛克的文章参看,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美国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的地缘政治

中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在地缘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中,英国人哈福德·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的广阔内陆地区 (一直向北延伸到北冰洋,因为沿岸不适合航行)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他称之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内陆有丰富的资源,有巨大的纵深。在英美称霸的海权时代,麦金德警告说,由于铁路的出现,“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显然,麦金德是陆权主义者。

在 《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最后一段,麦金德说:“某一新的力量代替俄国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将不会降低这一枢纽的意义。例如,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去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它的领土的话,那时就会因为他们将面临海洋的优越地位和把巨大的大陆资源加到一起——这是占有枢纽地区的俄国人现在还没有到手的有利条件,构成对世界自由威胁的黄祸。”

不过,那时的中国还没有机会利用地缘优势,日本在觊觎欧亚大陆的东部。在《中国权力的地理》中,卡普兰掐头去尾地引用了麦金德的这段话——既没有提日本控制中国,也没有提黄祸的威胁——作为 《中国的大地图》的开场白。所以,中国现在的潜力被夸大了许多。卡普兰接着说:“麦金德有一个观点:虽然另一个欧亚大国俄国过去基本上是,现在仍然是,一个陆权国家,它面对大洋的一面被冰封锁,中国却有9000英里的温带海岸线,有许多优良的自然港口,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麦金德实际上担心中国有朝一日征服俄国)

卡普兰还提到麦金德在 《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的一个预言:中国最终将与美国和英国一起指导这个世界,中国的资本是 “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建立一个新文明,既不是很东方的,也不是很西方的。”现在,英美的“指导”早已不受欢迎,中国的新文明还不可见,英国已经无可挽回地相对衰落了。显然,麦金德、卡普兰都认为,中国仅有好的地理位置是远远不够的。

但卡普兰仍然说:“中国带来的挑战基本上是地理的——尽管有至关重要的债务、贸易和全球变暖问题。”中国正在向外发展,为维持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地收罗资源。中国采用超级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不仅与以传教士为导向的美国冲突,还突入到印度和俄国的势力范围。

国内的一些分析家总是担心中国处在包围之中,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总体而言,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并不对华友好,有怀疑,也有敌意,还有美国的参与。但是,在他的这篇文章中,美国人卡普兰在四面八方都看到了中国的扩张机会。从地缘的角度看,也确实如此。中国有好的地理条件,有强劲的增长,有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有辽阔的领土与众多的人口。但中国竟然被包围了,正是贾谊说的 “攻守之势异也”。不过,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好的大战略(仅有好的军事战略、外交战略等局部战略是不够的),中国完全可以逆转被动的局面。

在《权力地理》中,卡普兰两次提到约翰·米尔斯海默。米尔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著有《大国政治的悲剧》(有中文译本),是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他坚定地认为,大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中美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米尔斯海默是麦金德的继承人,在国际权力分析中更看重陆权国家。与米尔斯海默相比,卡普兰更注重海军力量。他特别关注中国海军的扩张,曾在《外交》的另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印在印度洋的竞争。在《权力地理》中,他提议用美国的海军来制约中国。在冷战时期,美国和盟国就是这样围堵苏联的。

他说:“然而,在中国在亚洲地中海(即南海)投放海上力量之努力的核心有一个矛盾。一方面,中国似乎在图谋拒绝美国船只轻易接近它的外海。另一方面,中国仍然不能保护它的海上交通线。这使得(中国)对美国舰艇的任何攻击都是徒劳的,因为美国海军能够轻松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禁止中国船只航行,切断中国的能源供应。”

我在《地缘大战略1》中指出过中国的这个弱点。开发、购买海外油田不足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在与美国开战之后,中国必然失去很大的出口市场,对能源的需求也将随之大幅度下降。因此,海外能源(以及原材料)供应只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没有很多人相信的那样突出。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中国只能采取不对称的策略,寻找美国的劫才。

在今后很多年里,分析家们可能将大量引用卡普兰的这篇文章,或他在此基础上扩写成的书。一些人将把他的观点作为分析中国威胁的出发点,另一些人则把它们作为中国实力被夸大的例证。有人认为《中国权力的地理》包含有许多错误的观念,沃玛克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不难看出两人对中国分析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卡普兰是地理和实力,沃玛克是历史和文明。

区域一体化

本期《外交》中的另几篇文章也多少与中国有关。

虽然有人在担心中国变得更大、更强,但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变得更强,而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趋势。在全球竞争中,即使最强大的国家也嫌不够强大,于是有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浪潮,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政治的整合。这期《外交》有一篇文章:《更大的也更好》。作者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是哈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国内出版过他和阿瑟·斯坦主编的《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国家战略总是离不开地缘分析,《更大的也更好》可以归入地缘经济学的范畴。

罗斯克兰斯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迫使大国也得承认它们各自的能力是有限的。在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达到194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生产总值的3.43倍。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流中,较小的国家非常脆弱,在199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和俄国受到很大的打击,而美国几乎纹丝不动。对于那些不了解金融的人,经济一体化的好处是创造更大的市场,提供更便宜的商品、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联合,欧洲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

东亚也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但中国和日本不能取得德法之间的那种共识,阻碍了这个进程。不过,“这不意味着在未来某个时刻他们 (东亚国家)能够取得成功——如果中国-日本有了更多的和解。”虽然如此,总的说来,罗斯克兰斯并不太看好东亚的一体化。他说:“欧洲能够继续在地理上扩张。中国不能够接管印度、日本或韩国,但欧洲能够和平地吸收它的邻国。”

罗斯克兰斯说:“经济上的联合促进相关国家的增长,在21世纪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没有经济碎片化的风险,也没有地缘政治冲突。”他最后说,跨大西洋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为成员国提供它们需要的经济规模,并在未来吸引其他国家。根据这个设想,美国与欧洲将实现经济一体化,并继续对外扩张。这还不够,对于跨大西洋的合作,有人提出了更为宏大的建议。

 1  |  2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缘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9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