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东西南北地缘战略_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6-11-17 19:00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缘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

  中国位于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舞台欧亚大陆的东部,从地理位置看又天然是亚洲的中心,其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历来为各国战略家所重视。研究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探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对制定中国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在东亚独占鳌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体系。中国成为古代东亚文明中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条件。

  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中国地处北温带的“文明走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暨重心区域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整个东部均处于亚洲季风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大面积地域之一。中国人民在大自然赋予的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自成一体的地理构造有利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王朝。清朝鼎盛时期,中国的版图形成为一个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边是海,两侧则以山脉为标志。版图内有东西向的黄河、长江、珠江三条航路,并有大运河贯通南北,使中国成为一个地理结构完整的独立地理单元。

  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有利于政治文化的连续性。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文明保持了惊人的连续性,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三个古老文明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四大文明古国命运迥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述三大文明地处交通要道,易遭异族入侵,而在鸦片战争之前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明显的隔绝性、向心性和辐射性。中国北部是荒凉的草原和沙漠,西部是崇山峻岭和干旱的高原,东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南部是无法进入的密林。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骚扰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几乎感受不到外部世界对中央王朝安全的威胁;而先进的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具有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并产生强大的辐射功能,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体系。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但位于欧亚大陆一隅的西欧抢占了工业文明的先机,近代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究竟是什么束缚了东方巨人前进的脚步?中国的停滞与倒退,说到底是源于思想的僵化。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国家,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臻于极致,因此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遇到的阻力也大大超过欧洲国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要向海外寻找原料和产品推销市场。在19世纪,实现了工业化的帝国主义列强向全世界扩张。鸦片战争前后,南亚和东南亚几乎都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加之沙俄在中国北部的侵略扩张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中国已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重重包围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开始了由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地缘战略环境全线危机的序幕。中国的陆疆和海疆频频告急,清朝前期奠定的辽阔版图不断被蚕食、割占,中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就连中国的核心地带也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曾经的泱泱大国,甚至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地。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已跌至谷底。当时的中国,已经不是国际舞台上能与其他大国平等博弈的“棋手”,,而是沦为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棋盘”。

  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中间地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人民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终结了世界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世界力量中心向北美和欧洲的侧翼苏联转移。美苏冷战、东西方集团对抗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美苏冷战正酣之日。根据当时国际战略环境的特点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两大阵营”和“中间地带”的地缘战略理论,奉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为维护新生共和国的独立和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战略。总体来看,冷战时期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没有脱离美苏争夺的“中间地带”的范畴,这是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逻辑所致。

  但是,新中国并不是被动受制于美苏,而是利用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在美苏两大力量之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国巨大的存在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都使得中国在整个冷战期间始终既是两个超级大国借重的对象,又是它们制衡的对手。根据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不断调整对外政策,巧妙地利用各种国际力量制衡于国际关系舞台,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并给中国的发展壮大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了僵硬的敌对关系,中美苏之间形成著名的“大三角”关系,整个世界局势为之一变。中美和解实际上也为中国“文革”结束后进行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一种崭新的世界格局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多极世界中的亚太区域中心

  20世纪最后20年是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借苏联战略收缩之机,顺利打赢海湾战争,加之美国率先进行信息革命,使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战后以来的又一个巅峰。世界格局的沧桑巨变使美国一些政客和学界名流以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将成为历史的永恒,“单极”世界则是冷战后理所当然的世界格局。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带有单极特征的世界格局只能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中国结束“十年动乱”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取得了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巨大成就。苏联解体20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迅速崛起,欧盟加速走向一体化,日本经济长期滞胀,美国相对国力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分布、力量对比渐趋平衡,各种战略力量重新组合,一种崭新的多极制衡格局可望基本形成。

  21世纪是“亚太世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亚太”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但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当无争议。从发展的观点看,“亚太”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南亚,中国恰巧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种双重中心地位将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稳步上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再次凸显。中国地处亚太地区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是其获取国际政治权力和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能对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持续不断影响的基本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动摇,21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负责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缘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9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