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政治微博大v排行_微博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引导

发布时间:2016-11-23 03:07

  本文关键词:微博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微博是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与激化剂,形成了向传统媒体和现实社会的“信息倒灌”,改变了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研究微博政治参与,对于形成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微博提供了蓬勃生长的优质环境。微博的兴起使得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与影响力得到加强,我国政治生态呈现多元化景象。全面转型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所有制结构、思想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深刻巨变,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别、

地区差别、社会成员间差别形成多元化价值体系和多元化利益诉求。各种社会阶层希冀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微博政治参与的功能分析

微博作为新兴网络互动平台和信息传播工具,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成为公众意见表达、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力量,也为探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新思维。

微博为公众意见表达疏通新渠道,为公民群体内部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新平台,使自然人的表达自由和倾诉欲望得到了最极致的伸展,推动了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拓展了公众意见表达渠道。

微博140 个字的篇幅(网易微博为163 个字)限制,对意见发布者的文字水平、思维方式、逻辑顺序要求大大降低。其碎片化传播特点带领我们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为普通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便利,是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利的发声平台。

微博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拓展新方式。微博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政治生活,原先分散的个人力量也可以因为微博而迅速发展成一种社会普遍力量。 2010 年、2011 年微博进入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网站开设“微观两会”专栏、“两会”代表通过微博征集建议,公布提案、议案,与网民热切互动。“两会”进程中,大量关系民生的微话题如经济政策、房价物价、收入分配、医保社保等被广泛讨论,并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实现参政议政。部分话题经由微博发起讨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引起代表、委员关注,由此形成提案议案,进而提交至决策层,促使政府公共决策与民众价值取向趋于融合。

微博为舆论监督开辟新阵地。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在我国诞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华丽转身。“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上海“11?15”火灾、温州“7 ? 23”动车事故、“佛山小悦悦”……无数的新闻事件背后都有微博的分享交流,每一次微小的声音都能激起层层浪花。2011 年夏,一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 岁炫富女孩郭美美因其新浪微博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商业总经理”,而将自己及中国红十字会拖入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在这场数亿网民参与的集体围观和质疑中,呈现出微博舆论监督的清晰路径:网民发微博披露某个事实( 或某个网民微博引起质疑),然后众网民跟进评论和转发,相关网络衍生品( 如漫画、恶搞歌曲) 开始出现,接着在网络或传统媒体上出现深度评论和调查,并同时伴随着微博上不间断、全方位的“爆料”,一场微博事件就此达到舆论监督的高潮。

微博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新思维。据新浪2012 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 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 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33132 家,公职人员微博17815 个。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优选渠道。如北京“7 ? 21 暴雨”事件,政府官方微博直面舆论,及时、主动地介入突发公众事件,赢得了舆论的好评。基层政务微博凸显问政影响力,有不少基层政务微博上榜,成为带动微博正能量的公众人物。微博时代,敢用、会用、善用微博,熟悉、关注、驾驭微博,是执政者必须具有的素养。敢用微博,政府即时听到民间多层面真实的声音,防止意见失序和累积爆发;会用微博,将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最初,防止扩散与蔓延;善用微博,与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实时互动,回应社会变迁中的问题与困惑。直面微博中的社会问题,用微博直接回应公众关注,有助于突发事件中各方隔阂的消融解决。以积极的态度解读事实、揭示真相、寻求理解、共同担当,是微博时代社会管理者的态度和责任。

微博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参与过程无序。无序主要表现为参与程序的无序和参与行为的无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有制度保障,依靠法定程序保障投票选举、舆论监督、参与政策制定活动得以有秩序进行。而网络空间是言而无序的思想广场,百家争鸣,难免出现政治参与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也增加了舆论信息的搜集、把握难度。

话语权不平等。尽管微博带我们进入了“人人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但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够形成影响他人或社会的权力。由于个体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专业知识、网络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网络看似平等的互动中会逐渐出现网络话语权的分化,如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转发量和评论量与受关注的程度通常呈正比,因此,受关注度高的用户话语权、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通常大大高于普通用户。

数字鸿沟凸显。数字鸿沟通常指,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数字化技术掌握、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既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人群之间。在我国,这种数字鸿沟普遍存在,尤其是城乡间的地区差异显著。历次CNNIC 的调查报告都充分说明,性别、文化程度、地区、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上网能力。而无论是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网络的使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对网络使用的能力差别会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效果。

网络诚信缺位。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道德准则之一,不论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均应如此。但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和自媒体属性导致部分微博发言过于随意、甚至不负责任。谣言、传言、谎言、攻击、谩骂、低俗、炒作随处可见。例如日本大地震后波及全国的“抢盐风波”,严重干扰人们正常生活。

引导微博政治参与的对策

既要看见微博的重要作用,也要防止其被误用、滥用,,要努力通过微博途径实现公民的自我教育,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实现社会的和谐透明,推动社会进步。

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微博政治参与长效机制。只有制度保障,才能使微博政治参与常规化、常态化。2011 年夏,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注重时效性,对各类政务信息和涉及市民生活的公共信息,特别是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求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如果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水、电、气、自然灾害等事件,要尽量做到一小时之内发布。这种针对微博问政的制度安排,尽管有不尽完善的内容,但背后的执政理念值得肯定与推广。

注重均衡发展,减小公民信息获取不平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群体差别严重,获取信息和掌握媒体资源的能力极度不平衡。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加剧了这一分化。政府部门应当注重均衡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入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大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丰富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信息知情权。

转变政府观念,倾听民意信息公开。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主动降低身段,选择通过网络与网友直接对话,并成为网络“红人”。2008 年6 月20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对话,肯定了互联网舆情通道作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 年起四年四会网友,重视通过网络汇聚民智、集聚民力、了解民情、

排解民忧,成功构建社会对话机制,为广东省发展邀请群众共谋大计。2009 年云南省在其基层政府和公安部门试点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并推广全国。2011 年3 月日本核泄漏危机引发的抢盐风波中,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和杭州市卫生局长陈卫强相继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上作出回应,告诉网民核辐射监测结果、食盐供应充足、碘盐无助抗辐射等等,官员的安民告示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转发了数千条,迅速平定了人民恐慌情绪,澄清了网络谣言。

提高媒介素养,敢用会用善用网络。对于政府领导干部而言,其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媒介的认知程度以及运用媒介为政府行政服务的能力。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使政府执政面临着更大考验。这就要做到:第一,懂得媒体运作规律,掌握舆论引导策略;第二,敢用、会用、善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效利用媒体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第三,加大自我培训力度。2010 年10 月,北京市委党校已经开始为局级干部培训补习包括微博和MSN 在内的新媒体技能。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也开始出现“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课程。

引导公民自律,理性参与文明上网。我国民众对新闻媒介的责任、功能、运作规律、监督途径等知识普遍缺乏深入认识。普通公民应不断提高自我媒介素养,并将此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倡导自律。首先,负责任的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尊重他人、文明上网。其次,提高对网络纷杂信息的自我辨别能力,尽量做到不盲听、盲信、传播谣言。再次,遵守法律法规,积极理性参与网络公共事务。最后,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


  本文关键词:微博政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7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