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引领中国外交新布局
本文选题:外交工作 + 强国梦 ; 参考:《人民论坛》2017年10期
【摘要】:中国的强国梦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强有力的外交工作无疑是强国梦的重要支撑之一。近年来,中国在外交工作方面大力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圈,大力加强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大力提升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了对强国梦的坚实有力的重要支撑。
[Abstract]:China's dream of becoming a powerful nation needs many supports, and strong diplomacy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orts of the dream of becoming a powerful na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an economic radiation circle centered on China in its diplomatic work, vigorously strengthened its ability to shap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its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It has formed a solid and powerful support for the dream of a powerful natio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卫兵;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J];太平洋学报;2001年04期
2 乔卫兵;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3 门洪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4 ;国际机制论[J];当代世界;2002年10期
5 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6 郭红霞;浅析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机制变迁[J];理论前沿;2004年18期
7 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10期
8 于营;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9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隋书卿;;试论国际机制及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杨迅 俞懿春 赵松 曲颂 车斌 张梦旭;希望与中国携手实现更多目标[N];人民日报;2014年
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路昕;峰会外交:中国外交新亮点[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焦世新;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5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周晓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姜春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经验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董国辉;论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丽;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少华;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D];辽宁大学;2012年
7 王旭华;参与国际机制—中国化解国际压力的战略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闵文飞;二十一世纪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建设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燕;国际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7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