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年
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研究
鞠京烜
【摘要】: 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但几乎对于所有国家决策者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地缘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范畴,长期对世界格局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被广泛用来分析、解释并预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合作、矛盾、冲突等问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地缘政治也面临新的问题、新的形态,即在传统的地缘政治体系内衍生出了“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内容,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当代各国制定国际政治战略、区域经济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大国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日本是与我国一海相隔的邻邦。人们通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两国的关系,此种地缘关系决定了两国世代相处的背景。两千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中日两国在冷战后伴随着大国关系的改善,也在不断地调整双边关系。中日两国同处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之中,无疑是天然的地缘竞争对手,两国关系势必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你强我弱的浮动状态。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使东亚地区第一次出现两强共存的局面,中日从政府到民间都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心理调适过程来消化这一结果。而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又具备了通过合作共享地缘空间的某些可能性。 本论文即从分析地缘政治理论出发,将中日关系构筑于新地缘政治形态的理论框架中,深入剖析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以期为今后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提出战略性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地缘政治理论的概述部分。本部分主要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解析地缘政治的内涵及其面临的挑战,从而引出地缘政治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和变换新的视角,即在传统的地缘政治体系内衍生出了“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内容,成为下文分析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走向的基本视角。 第二至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中日关系现状。无论在哪个领域,中日双方既彼此需要通过合作共享地缘空间,谋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犹待解决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落脚点。通过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分析,探讨两国未来关系的可能走向,并将中日关系构筑于新地缘政治形态的理论框架中,为今后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提出地缘决策思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2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赵文博;;关于中日关系的理性思考[J];沧桑;2007年06期
2 刘雪莲;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3 彭春艳;;中日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差异——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韩银安;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刍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鞠海龙;张三保;;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05期
6 田野;;试析构建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朱宇;陈金岳;朱付佳;;论中日东海油气争端及其有效解决途径[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周永生;;中日关系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和平与发展;2008年03期
9 林晓光;;中日合作与东亚区域合作[J];和平与发展;2009年02期
10 江瑞平;竺彩华;;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和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山;[N];人民日报;2005年
2 ;[N];人民日报;2005年
3 刘畅;[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任亚先;中日东海争端与中国海洋权益[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泓明;试析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4 李曼;日本的岛国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陶常梅,林国亮;略论“一边倒”外交政策下的中朝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刘旭东;;论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梁修德;;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意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朱甜;;日本等级制度的变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方然;;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以瑞典模式为例[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9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苏甦;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2 马荣升;日本的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3年06期
3 刘雪莲;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日关系[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4 尹晓亮;;世界能源形势与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J];东北亚论坛;2007年05期
5 张锡镇;东南亚在日本经济发展和对外战略中的地位[J];亚太研究;1994年02期
6 杨运忠,丛向群;论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历史性重组[J];当代亚太;2001年04期
7 程传林;浅析日本的中亚外交[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8 张景全;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J];当代亚太;2005年05期
9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10 房广顺;;后小泉时代的日本政治走向[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立杰;试论钓鱼岛领土争端[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常明霞;论海洋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李慧玲;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及现实前景[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正樑;;创新竞争:中美推进合作势头的关键——超越地缘政治的另一种思考[J];国际展望;2011年02期
2 张玉国;美俄地缘政治态势的变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刘现华;地缘政治与中俄关系[J];俄罗斯研究;1999年05期
4 周洪波;黄优;;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俄罗斯对外战略与中俄关系冷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5期
5 曾祥裕;;略论巴基斯坦的地缘安全结构[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2期
6 陶荣;;地缘政治与当前美国对俄政策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高越;;论印巴关系的现状及其中的中国角色[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8 许勤华;;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9 郭学堂;;中欧亚能源与地缘政治博弈[J];学习月刊;2006年01期
10 吴金平;;地缘政治与当代大陆中国人移民加拿大[J];东南亚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李红强;;煤炭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飞;;基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视角的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李谷城;;中国大陆互联网开放前景初探[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N];人民日报;2001年
2 本报专稿 莫林;[N];世界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员 刘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朱周良;[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慧卿;[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马震;[N];中国国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月金;[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李杨;[N];金融时报;2006年
10 章程;[N];证券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5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6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8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5 鞠京烜;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东山;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印度因素[D];暨南大学;2002年
7 蓝强;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孙军;苏军出兵阿富汗与中南亚地缘政治新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承律;韩半岛的地缘政治特点与中国在韩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3年
10 樊哲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中华和合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新地缘政治形态下的中日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