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中的话语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5-04-06 20:10

    1外交演讲在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地位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国际传播活动空前的丰富和扩大。然而,不计算各种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传播,仅仅就传统跨国人际交往而言,仍然还是五种类型:即外交行为、会议、旅游、留学和移民。其中,最为深入的跨文化传播形式是移民,而最为政治化的沟通类型则非外交行为莫属。外交演讲是外交行为中的一种典型传播方式,指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外交官为阐述或实行本国的对外政策、为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维护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发表的演讲[1]。外交演讲产生时是口头传播,扩散、交流时则是书面的文字,也可能是音频或者视频。外交演讲的话语要素包括了传播情景、传播者(演说者)、受众(听众、读者等)、演说语篇等。

    关键词: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话语策略分析,中国国际关系论文
 
    外交演讲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首先体现的是官方性和个人性结合。作为国际法主体之间的交往,外交演讲是十分正式和庄重的;作为领导人个性的发挥空间,外交演讲又是受到具体演讲者的风格、表达影响的。其次,外交演讲兼具政治性和传播性,它既属于政治实践,体现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斗争;又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承载着一国向另一国的信息输出。最后,仅就国际传播而言,外交演讲既体现了人际传播层面的沟通属性,又体现了大众传播层面的宣传属性。
    2013年,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取得了丰富的外交成效。其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2013年3月访问了欧非四国、6月访问了拉美三国、9月出访了中亚四国、10月出访了东南亚两国。本文就其中欧州、非洲、拉美、中亚和东南亚五个地区所作的五场重要外交演讲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话语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试图将演讲语言使用还原到国际关系语境和国际话语争夺的现实之中。
    2外交演讲的话语策略分析
    2.1修辞认同原则
    修辞策略一向是构成一篇好演讲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适当的环境中面对适当的对象,采用适当的修辞策略,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习近平主席在五国的五场演讲来看,最重要的说服和拉近与所在国关系的传播策略就是认同原则。所谓“认同说”,是由新修辞学的开创人肯尼斯·博克所提出来的,他认为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就是“认同”,传播就是为了唤起和提高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认同程度,“认同”是说服和有效传播的一个手段[2],从而可能达到使人们共同行动的效果。
    演讲中的“认同”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谈双方熟悉的事物、找双方共同的利益、挖掘双方一致的情感。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习俗、认知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事物能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墨西哥国会的演讲中,习主席谈到了足球和跳水这两项运动。他说自己是一个足球迷,而带领中国唯一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的主教练恰好和原墨西哥足球队主教练同为一人。他还说,正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教练带领墨西哥跳水队包揽了泛美运动会的金牌。足球是墨西哥人最喜爱的运动之一,跳水则是中国独具优势的项目,精心挑选这两样共同认知的事物来谈论,不仅能够迅速拉近远隔大洋的两国距离,更能够体现中墨两国的互助和渊源。
    此外,四次出访中还有不少着力引发所在国民众共鸣的例子。例如,在坦桑尼亚国会演讲中,他提到了最近在坦国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了阿拉木图市中心的冼星海大道;在马来西亚的午宴致辞上,更是强调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备受喜爱。外交活动原本就是求同存异的艺术,无论是利益的认同,还是情感的认同,都似乎能在两国之间搭建起一座心理上接近的桥梁。
    2.2故事叙述规则
    莫言在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其演讲的主题正是《讲故事的人》,他承认自己为西方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成功地讲述了中国乡里的故事。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在外交演讲中,能够穿插讲述好两国人民之间的动听故事,往往能够使人印象深刻,比起单纯的议论和说教更能直指人心。
    2012年,习近平在成为国家主席之前对美国的重要访问时,就曾在演讲中谈起其主政福州时,亲身感受过的“鼓岭故事”。这一故事贯穿了中美人民友好的质朴内容和感人情节,在两国之间激起了巨大的反响。而2013年9月份的中亚之行时,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再次叙述了两个中哈人民并不熟知的故事:一个是“中国儿子55年后到哈国寻母”,另一个是“哈国青年学生在中国多次献‘熊猫血’”。同样,在年初首访俄国时,他也提到了前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在中国壮烈牺牲的故事。
    好的故事叙述能够打破民族文化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种种规则差异,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一样,为了避免话语的各种隐形控制,有必要“恢复话语的事件特征”。丰富的故事是政治外交话语中宝贵的修辞资源,加上习主席善于用形象语言讲故事,这恰恰构成了对中国国际政治传播中话语能力的提升。
    2.3言说主体位置
    尽管外交演讲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但却不能说其话语建构必然要求连贯性和一致性。在福柯看来,陈述以特定的方式决定主体的位置,主体位置又是“由它相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范围或群体有可能占据的处境所决定。”[3]
    因此,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国家、不同国际情势下,应该充分考虑受众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主体位置,并邀请受众置身其中。
    纵观习主席的五篇演讲,按照所在国地位划分,俄罗斯是和中国同样有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中国的重要战略盟友;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算是中等地位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尚可,也是所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和坦桑尼亚都是中国的老朋友,双方不仅没有较大分歧,而且都有着不错的合作基础。因此,以上演讲中尽管少不了涉及中国的发展、两国的友谊、历史的交往等等话题,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墨、坦两国而言,因为墨西哥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坦桑尼亚在中非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了双方的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对于俄、哈两国,双方的合作项目已经较多,演讲基调定在强化双方的伙伴和友谊;而在印尼的演讲,更多是希望对方减少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能在东盟和南海地区对中国给予更多理解。除此之外,演讲的直接受众,有两场是高校学生、有三场是国会议员。这也使得演讲建构的话语有所区分。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演讲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青年的主题,对青年人寄语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的希望;而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主席也邀请更多的俄罗斯青年能够到中国来参观、交流、学习。
    外交演讲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交往中广为运用,就是因为其既具有外交话语的属性,又具有人际沟通话语的性质。只有在这两种话语中充分的加以转换,才能在话语霸权的斗争中建立起所需要的话语秩序和权力。
    2.4修辞意象和主题
    高超的演讲技巧是西方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而作为说服艺术与语境建构重要基础的修辞,则超越了日常的人际交往,而成为协调、掌控民族、国家之间利益的重要方式。
    中国长期以来是西方修辞意像的受害者,无论是贫困、人口,还是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都成为西方传媒和政客强势话语的妖魔对象。近年来,中国也逐渐提出一些修辞意象,来塑造自身的形象,掌握世界舆论的话语权。从习主席的五篇演讲来看:首先,始终贯穿着几大基本主题,包括友谊、责任、历史等等,例如,坦桑尼亚演讲的题目是《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印尼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其次,在一些细节上,习主席特别善于引用所在国的名人名言、俗语典故,既体现对该国文化的尊重,又突出塑造真诚的印象。最后,借助演讲之际,使中国乘机打破国际话语霸权,对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尝试话语建构:一是,近年来中非合作势头迅猛,西方部分舆论鼓吹中国对非洲是“新殖民主义”,目的是掠夺非洲的资源,从而离间中非关系。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习主席用兄弟情谊来回溯中非合作、用互利双赢来定性中非合作、用“真”“实”“亲”来描述中非合作,从而有利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命名”。二是,针对世界关注的中国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习主席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用了一句十分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既“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鞋子说”的提出,浅显易懂,在各种文化中都能够被认识和接受,但又占据了话语的优势,希望各国尊重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权。
    国际传播的话语决不是简单的宣讲和沟通,更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需要修辞策略的国家意志的表示。因此,作为最高层面的领导人外交演讲,自然应该成为一国修辞水平的最集中展现。
    3演讲效果与国际话语权提升
    3.1演讲充分打破西方的话语陷阱
    作为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第一年外事访问活动,上述五场演讲在国际上反响强烈,被境外媒体广泛报道。尤其是习主席首访俄罗斯的演讲,更是被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德国之声电台、日本《产经新闻》、台湾《联合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所关注。借此契机,其抛出的“鞋子论”正好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式的争议,表明了中国反对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干预他国内政的“话语正义”。而在坦桑尼亚,西方舆论称中国为“非洲的新殖民主义”;在印度尼西亚,西方舆论称中国是“南海和平的威胁”,在上述两国的演讲不啻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话语辩解,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舆论的不利指责,表明了中国不甘被误解的态度。
    3.2演讲基本适应了国际话语游戏规则
    外交演讲本身就是国际社会话语游戏的形式之一,近年来,中国正越来越适应和参与到国际话语游戏之中。如今,不仅在G20峰会、达沃斯论坛、金砖国家会议等各种多边国际交往场合上不再缺少中国的声音,而且中国也通过展现第一夫人形象、打造博鳌亚洲论坛品牌、参与气候环境会议、加强在重要国际组织的地位等多种方式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从五场演讲来看,中国一方面都很好地维护和重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又都从民众立场、叙事手法、年轻人视角、交往与合作主题、历史视野等方面来展开演讲,尤其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概念。而这一切都符合国际交往演讲中的“刚柔并济”,“一张一弛”的话语风格。当然,中国还应该思考在今后的外交演讲和对外宣传中,如何进一步构建和制定考虑中国特点的国际话语规则,这才是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根本标志。
    3.3演讲较好还原了中国的话语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中,话语权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长期以来话语权旁落,与其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力极不相称,其中原因较多,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的话语无法直接还原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话语。
    事实上,作为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继承者,中国拥有天然的文化软实力和良好的话语能力。然而,在西方话语霸权的主导下,礼仪之邦的中国却长期更多被视为“异语者”,其话语声音被极大地削弱。从2013年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外交演讲来看,中国正在试图改变文化差异和政治差异所造成话语扭曲现象,使自己的话语恢复本应具有的“力度”“硬度”和“强度”。习主席在每一场演讲中,都以主动积极的话语,来唤起地区的危机意识和合作共赢意识,并多次提出“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来解决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当恢复话语沟通的“通天之塔”被塑造时,原有的隔阂和偏见也就自然被消除,中国话语也将更易于赢得认同,从而在本地区和国际社会赢得话语主动权。


本文编号:19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2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