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再出发: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8-05-30 13:52

  本文选题:国际关系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参考:《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当下总体上呈停滞状态,既有理论无法全面有效地解释现实国际关系,在预测方面更是有心无力。为了提升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水平,维护国际关系学科的独立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亟需再出发。为此,应当寻找可靠路径,以开辟新领域,写出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特别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其能够成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发展的可靠路径之一。依循这一路径,研究者应当从当今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趋势出发,立足跨国关系性状态这一逻辑起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汲取传统研究方法的精髓,不断发明新的研究方法,努力实现人文和科学两种方法的融和,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范式,积极开展学科内部各范式间对话和跨学科对话,高度重视各种地方性国际关系理论成果,努力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包容性、创新性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s stagnant, the existing theories can not fully an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re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y are even more powerless in the aspect of predi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and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eds to be restarted. To this end, we should look for reliable ways to open up new fields and write new chapter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 especially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makes it one of the reliable way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ollowing this path, researchers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day, base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Constantly inventing new research methods, striving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and putting forward new concepts, new categories and new propositions in the course of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of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day, especially new problems, In the new paradigm, we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paradigm dialogue and cross-disciplinary dialogue within disciplin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chievements of various loc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strive to realize the inclusiv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项目编号:15JZD032)的资助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明;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欧洲;2001年06期

2 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9期

3 谭再文;“国际关系理论”辩识[J];国际观察;2002年05期

4 庞中英,张胜军;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问题与前途[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5 饶银华;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9·11”事件后的新形势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J];当代世界;2002年08期

7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8 肖欢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世界经济;2003年05期

9 孙学峰;学术批判不同于道义谴责——评《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10 朱锋;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6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黄海涛;;国际关系理论评价问题浅析——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视角[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从何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延华;和谐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2年

4 华东师范大学 赵银亮;多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梁守德;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9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毛莉;实践转向:突破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静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丁榕俊;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转向-“复杂系统”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2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蒋建忠;印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5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蒋英州;政治文化视角的国家软实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余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的路径探索[D];外交学院;2008年

2 劳拉(Laura Paletta Crespo);东亚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协调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喜婷;列宁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泰然;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组织有效性探析[D];外交学院;2016年

7 李q,

本文编号:195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5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