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分析
本文选题:杰克逊主义 + 对华政策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06期
【摘要】:杰斐逊、汉密尔顿、杰克逊和威尔逊主义四种对外政策学派,共同主导了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这四个学派都扎根于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之间虽争吵不休、折冲樽俎,但经常能达成共识、合力前行。在中美关系演变的几个阶段中,这几个学派均发挥了不同作用。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时期,杰克逊主义唱主角,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压力大大减轻,但经贸和军事方面的压力很有可能会加大。
[Abstract]:Jefferson, Hamilton, Jackson and Wilson School of Foreign Policy jointly dominat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cluding China policy. These four schools are rooted in the uniqu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inherent unity. Though they quarreled and reached compromises, they often reached consensus and worked together. In several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these schools have played different roles. Under Trump's presidency, Jackson's leadership has greatly eased ideological pressure on China, but economic and military pressures are likely to intensify.
【作者单位】: 江苏高校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822.3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松;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5期
2 黄安年;;评新版《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J];全国新书目;2000年12期
3 孙哲 ,邵育群;美国新一届国会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1年06期
4 张建华;1947~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剖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唐小松;“法国承认中国”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1964—1966)[J];国际论坛;2003年01期
6 张志梅;试论导致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自相矛盾的几个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王作成,李明波;从美国重返东南亚管窥美国对华政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牟燕;试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9 冯晓琪;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对华政策[J];决策探索;2004年04期
10 廖世江 ,小芳;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J];决策与信息;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文件与欧亚冷战史研究[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2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10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教授 吴心伯 李鸣燕 译;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更明智[N];东方早报;2012年
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张国义;19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上海地位变迁[N];东方早报;2013年
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王缉思;不必过于担心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俞懿晗;美国对华政策将以延续性为主[N];东方早报;2005年
5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华政策多重心思[N];人民日报;2010年
6 俞晓秋 国际问题专家、中美关系研究学者;美国对华政策唱的什么调[N];中国国防报;2012年
7 刘建飞;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美国对华政策[N];学习时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宋国友;脆弱的巨人[N];东方早报;2010年
9 约翰·李 [悉尼独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研究员];美国对华政策之争,,鹰派占了上风[N];国防时报;2010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软遏制:美国对华政策新特征[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进胜;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祖送;九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辩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慧文;中国亚洲战略与中美关系(2000-2015)[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6 王冲;中美新媒体外交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小鹏;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失败1944-1950[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洁方;休斯与华盛顿会议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沈倩桃;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伟;教育的博弈—庚款兴学与20世纪早期的美国对华政策[D];外交学院;2016年
5 马猛;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911-1921年)[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晓玲;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孙洪振;美国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作用分析1989-2000[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淑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1939-1999[D];云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114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11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