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的身份与对外政策

发布时间:2018-12-14 02:40
【摘要】: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自1980年代末发展起来后,逐渐成为人们审视国际关系的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本文主要阐述在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如何围绕话语来研究身份和对外政策,以揭示对外政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确立过程,进而展示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核和具体研究方法。与理性主义所持的身份导致政策的因果认识不同,后结构主义秉持话语本体论和话语认识论,认为身份与对外政策之间是以话语为媒介相互建构的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在具体研究中,后结构主义引入互文性概念,以互文模式对对外政策的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把知识、权威、体裁等概念引入文本分析过程,拓宽了对外政策文本的研究范围,同时还围绕身份和相关对外政策进行文本阅读提出了具体建议。该研究视角为理解对外政策的辩论及政策形成过程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Abstract]:Post-structuralism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end of 1980's,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uniqu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people to exami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how to study identity and foreign policy around dis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t-structural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of foreign policy. Then show the theoretical core and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of post-structural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Different from the identity held by ration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dheres to discourse ontology and discourse epistemology, and hol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foreign policy is based on discourse, not causality. In the specific research, post-structuralism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carries on the discourse analysis to the text of foreign policy by intertextuality mode,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knowledge, authority and genre into the process of text analysis, which broadens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foreign policy text. At the same time, the text reading about identity and related foreign policy is proposed. This perspective opens up a broader research spa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bate and policy formation process of foreign policy.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语言与国际关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百忠;欧盟双轨制对外政策的运作和管理[J];社会科学;2001年08期

2 庞中英;;“外交”+“政策”=?[J];世界知识;2001年01期

3 邢悦;文化功能在对外政策中的表现[J];太平洋学报;2002年03期

4 李桂英;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外交文化背景[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文化功能在对外政策中的表现[J];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6 刘军;;国内政治、对外政策及其相互影响[J];国际论坛;2010年02期

7 苑垠;南也门:调整对外政策[J];世界知识;1983年01期

8 汪永泽;试析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8期

9 韩金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J];国际展望;1992年12期

10 虞家复;面向亚洲 着眼未来──澳大利亚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J];和平与发展;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姜凌;;21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调整[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6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10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尼;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为国家优化对外政策出谋划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彭姝yN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法国对外政策要重视文化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乌危机转变俄对外政策(下)[N];光明日报;2014年

4 李金霞;如何看安倍的对外政策[N];学习时报;2013年

5 记者 韦政强;俄外长谈对外政策新构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乌危机转变俄对外政策(上)[N];光明日报;2014年

7 米哈伊尔·马莫诺夫 俄罗斯《独立报》撰稿人;俄媒:中国外交方式发生改变[N];国防时报;2010年

8 史宏飞;冷战中的第三种选择[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记者 陈晓晨 许钊颖;后本·拉丹时代美国反恐和对外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冯武勇;拜登:对外政策“将彻底改变”[N];中国国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玉军;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2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3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5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9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童飞;转型背景下的缅甸对外政策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张庞文;非主导国对外政策的依附性与自主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3 邱洁;欧盟对外政策一体化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鲁传颖;革新开放和越南对外政策转型[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9年

5 舒菲;美国网络权力及其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D];南京大学;2013年

6 金胜范;冷战时代朝鲜对外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7 黄元;东正教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5年

8 张欣;俄罗斯政治文化与其对外政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周柏玲;冷战后美国新干涉主义理论和外交政策走向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授宾;苏联解体的外交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77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377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