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济南市城区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现状及需求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7 16:21
【摘要】:研究背景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改变的趋势,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的特点。这种迅速的老化导致老年人口不但规模大,而且表现为重度老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则是失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失能老年人由于生理或心理受损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而在一个较长时期甚至无限期内都需要别人在生活、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给予广泛的帮助。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程度超于现代化,这种长期、持续而又专业化的照护需求无论对于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财力资源都是巨大的挑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发展长期照护保险,建立居家、设施、机构等一体化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相对于机构照护高昂的照护成本,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老年人更愿意在家中接受照护,居家长期照护将是中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居家长期照护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家人进行的家庭照顾,而是一种需要社区和各种长期照护设施共同参与,综合家庭和社会多种力量的全新照护模式。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但是近年来各地在居家照护的政策和服务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改进和尝试。基于以上背景,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目前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的现状,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的需求,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研究角度、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研究对象多以老年人为主,缺乏对照护者现状、胜任能力、照护者负担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在照护需求的评估中,往往对失能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或卫生服务需求做单方面的评估,缺少整体研究,同时忽视了照护者的需求,所得结论比较片面,无法指导长期照护实践。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一体化的视角,对城市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现状和需求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为完善中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借鉴。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的是以失能老年人和家庭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济南市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的现状以及对长期照护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剖析照护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异,为改进现有政策,建设和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具体目标包括:1.全面调查失能老年人的健康、失能情况和生存现状;2.调查家庭照护者的胜任能力和照护负担,分析影响照护者负担的相关因素;3.界定济南市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应包括的内容和项目;4.对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的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其需求的相关因素,剖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潜在差距并寻求相应对策;5.综合分析失能老年人的居家长期照护现状和需求,为建设和完善居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文献复习法和深入访谈法收集居家长期照护现状和需求的定性资料,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定量资料,使用专家咨询法界定居家长期照护服务应涵盖的内容和项目。深入访谈的对象包括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共计29人,对居家照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1058名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的一般特征、健康和失能状况、照护内容和照护需求等进行调查。采用Delphi法对22名专家进行调查,确定了济南市居家长期照护服务应涵盖的内容和项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的PLS路径模型分析和决策树模型分析,采用SPSS18.0和Smatrpls3.0统计软件实现。主要研究结果1.失能老年人生存现状失能老年人平均年龄78.41岁,丧偶的比例为48.8%。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文化为主,女性失能老年人中高龄、丧偶的比例更高;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85.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以上慢性疾病;失能情况较严重,49.9%的老年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处于中度以上依赖状态,45.2%的老年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全丧失,需要他人帮助。logistic回归显示婚姻状况、同城子女数量、是否有退休金、自感健康、BADL和IADL状况对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有显著影响。2.照护者现状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者平均年龄59.13岁,女性为主,多数为失能老年人的配偶(32.6%)或女儿(26.1%);平均每天照护时间7.84小时,持续时间8.25年。照护者胜任能力总分得分指标值为77.9%,三个维度中,精神照护胜任能力最好,疾病照护胜任能力最差。照护者负担较重,57.9%的照护者处于中等以上照护负担。PLS路径模型显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失能程度、照护者胜任能力、照护时间、支持系统都会直接影响照护者负担,各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多条间接路径。3.居家长期照护需求内容经专家咨询,确定24个居家长期照护涵盖的服务项目,分为日常生活照料类、健康教育和支持指导类、医疗护理类。失能老年人和照护者对各类服务都有需求,日常生活照料类服务中对家务料理、送餐或老年食堂就餐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需求最高;健康教育和支持指导类服务中对查体和家庭访视的需求最高;医疗护理类服务中对静脉注射、辅助通便和皮下/肌肉注射的上门服务需求最高。4.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对居家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别、甚至相同类别中的不同项目,其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间也存在差异。以送餐需求为例,决策树模型含有3层12个节点,7个叶子节点,对应7条分类规则,影响因素分别是照护者是否在职、是否有辅助照护者、是否为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和照护者年龄。每个照护需求都可据此形成不同的分类规则,因此需要对失能老年人和照护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结论和政策建议(1)济南市失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失能程度高,照护者多为失能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平均照护时间长,照护者负担较重。(2)照护者负担受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失能程度、照护者的胜任能力、照护时间和社会支持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影响因素有多维性,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即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3)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对居家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较多,受失能老年人特征和照护者特征的共同影响。(4)目前居家长期照护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和照护者的需求。政策建议:(1)建立评估标准,对失能老年人和照护者进行全面评估。(2)增加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减少照护时间,从而降低照护者负担。(3)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的规定。(4)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在社区层面建设长期照护服务管理平台,提供连续、一体化的长期照护服务。(5)发展长期照护保险,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一体化的视角,对城市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获得的研究经验和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政府制定长期照护服务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1.研究角度方面:将失能老年人和照护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居家长期照护的现状和需求进行研究,同时对长期照护社会化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剖析,为今后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2.研究方法方面:针对调查数据多维性和共线性的特点,将PLS路径模型分析方法应用于照护者负担影响因素的筛选中,并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照护者负担的直接和间接路径。采用决策树模型分析失能年人和照护者对居家长期照护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为未来的大数据挖掘做了有益的尝试。3.研究内容和结论方面:对失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照护者胜任能力、照护者负担等进行研究,丰富了居家长期照护现状的研究内容;揭示了失能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健康状况、人口学因素以及照护者的特征等对居家照护需求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对照护者负担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拓展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在居家长期照护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面,本研究只做了定性的分析,不能深入分析供给状况。在今后的研究中,考虑进一步开展相应的定量研究,探讨增加供给的有效途径。2.对城市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的研究,本研究仅在济南市的四个区进行了调查,存在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地方政策的影响,考虑今后在多地区进行比较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6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瑜;;城市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1年01期

2 李菊芳;范湘鸿;陈传萍;杨玲花;纪翠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负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年10期

3 韦璞;;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阳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9年01期

4 孙继红;杨晓江;;PLS通径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教育;2009年11期

5 蒋兆强;张强;孙敏;;住院病人医疗服务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6 刁丽君,汤哲,孙菲;北京市老年人照料需求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练武;农民工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7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467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