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论清代“苗疆缺”的演变——以贵州省所属文官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28 14:20
【摘要】:"苗疆缺",是清朝为加强边疆治理,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官缺。这是集选任方式、历俸办法与升转规则为一体的选任制度,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就贵州省而言,康熙中期,经科道、督抚奏请,订立在外调补和三年即升之例,苗疆缺初步创设。后因朝廷用人理念变化,制度被迫中止,然不久即于雍正中期重新订立,并分为三年即升和五年即升,苗疆缺正式订立。迨乾隆中期,为区别苗疆形势,再次延长历俸时间,改优升为久任,苗疆缺最终定制。这是清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对边疆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制度实践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与久任之期相距较远。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order areas, the Qing Dynasty set up the official vacancy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This selection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 selection mode, the calendar method and the promotion rule,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process of evolution. As far as Guizhou province is concerned, in the middle of Kangxi, through the science and road, the governor caresses the request, establishes the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the three-year rise example, Miao Jiang lacks the initial cre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the idea of employing the court, the system was suspended, but soon it was re-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of Yongzheng, and i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years and five years, and there was a lack of formal establishment in Miao Jiang.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Qianlong,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situation of Miao-Jiang, extend the calendar time again, upgrade to long-term service, the Miao-Jiang lacks final custom. Th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in Qing Dynasty, which embodies the court's attention to the border areas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frontier rule. However,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practice, and the effect of execution is not ideal, which is far from the period of long term.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项目号:16FZS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延安;;《苗疆闻见录》价值略说[J];学理论;2010年22期

2 王君;马静;;重构“古苗疆走廊”——记贵州大学“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J];民族论坛;2012年10期

3 曹端波;;国家、市场与西南:明清时期的西南政策与“古苗疆走廊”市场体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汤芸;;“边疆”的现代表征与视野传递——20世纪前期的苗疆构想与学术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沈乾芳;马国君;;苗疆开辟与苗疆社会的重建——以雍乾时期黔东南土司设置为视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张中奎;;论清帝国治理苗疆的文教政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杨涛声;壮哉!苗疆古城垣[J];当代贵州;2005年11期

8 安琪;;图像的“华夷之辨”:清代百苗图与苗疆历史的视觉表述[J];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张振兴;;论葛藤与湘西苗疆苗族文化之关系——兼论对当代的借鉴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02期

10 杨志强;;文化建构、认同与“古苗疆走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泽时;;民国初年苗疆之“寨款”理讼——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A];2013年中国民族法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龙 胡政 易兴华 特约记者 黄前生;打通苗疆“开放路”[N];铜仁日报;2014年

2 解黎晴;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阳;散尽的苗疆烽烟[N];铜仁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实习生 张新雨;专家学者热议贵州文化建设[N];贵州日报;2012年

5 记者 戴勤 蒋剑平 通讯员 向云峰;“苗疆要区”深耕民俗文化[N];湖南日报;2013年

6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二十三)[N];西部时报;2005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苗疆深处“扁担精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8 郭俊 刘忠培;色彩多样的古苗疆走廊[N];中国民族报;2014年

9 主持人:实习生 张新雨 本报记者 王小梅;搁浅在时光深处的“古苗疆走廊”[N];贵州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实习生 张新雨;重构“古苗疆走廊”[N];贵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3 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18世纪湘西苗疆社会观念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曹淑丽;清代对苗疆地区的法律治理[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婷;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4 刘妍丽;清雍正时期贵州苗疆官员的选任制度[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5 彭春芳;明清时期湘西苗疆“边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项玮;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7 袁昌曲;治乱之间[D];西南大学;2010年

8 任均尚;论清前期贵州苗疆的经济开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才茂;信仰与叛乱[D];西南大学;2009年

10 伍磊;傅鼐湖南苗疆治理政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7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467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